第77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⑹Σ渴智僱藕吞旖蟣0捕擁炔浚�誒釵奶鎦富酉攏�直鶼蠔9饉隆⑻旖蚋鞽嫡競投�腫踴�〉卻θ站��⑵鸞�ァ�
各攻擊部隊很快襲入飛機場,燒燬日機十餘架,並攻佔了天津總火車站和東站。日本駐屯軍司令官聞訊後,立即抽調北平第20師的4個營及關東軍堤支隊增援天津,並以臨時航空兵團對中國軍隊進行狂轟濫炸。在日軍轟炸和猛烈炮火反擊下,第29軍轉攻為守。經過15小時戰鬥,部隊傷亡嚴重,遂於30日放棄天津,向馬廠方向撤退。
從盧溝橋事變到平津之戰的過程表明:盧溝橋事變不是什麼偶然事件和區域性衝突,而是日本大陸政策的必然發展和有計劃有準備的行動;盧溝橋事件不是什麼日本少數軍人牽著軍部、政府的鼻子走,而是政府、財閥、政黨的共同意志;而且全面侵華的“有關出兵、作戰的事宜,無一不是依照聖命(天皇的命令)進行的。”'〔日〕禰津正志:《天皇裕仁和他的時代》,世界知識出版社中譯本,1988版,第129~130頁。'
平津之戰日軍經小戰而輕易取勝,固然有敵強我弱等客觀因素,但從主觀上看,是與以宋哲元為首的第29軍少數領導執行妥協退讓政策,缺乏戰爭準備,在應戰中又造成諸多失誤分不開的。但是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指導責任。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應戰決心不大,仍想謀求和平解決。
雖然調兵北上,並電促宋哲元抵抗,但行動遲緩,貽誤了戰機。及至日軍大軍開到、進攻平津時,第29軍倉促應戰,後授不繼,從而導致了平津的迅速失守。事後,蔣介石曾對新聞記者發表談話說:“餘身為全國軍事最高長官兼任行政責任,所有平津軍事失敗問題不與宋事,願由余一人負之。”'《盧溝橋》,桂林前導書局,1937年版,第13~14頁。'
第三編 舉國奮戰(1937。7—1938。10)
第十一章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實行全國性抗戰
第三節 “八·一三”事變,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一、日本製造“八·一三”事變
日本在向華北調集重兵,準備進行會戰的同時,也在積極準備出兵上海,伺機把戰爭由華北擴充套件到華中。早在7月11日日本內閣五相會議上,海相米內光政就認為戰爭將波及到全中國,“對於海軍來說要作全面戰爭準備。”'〔日〕《中國事變陸軍作戰》〈1〉,第165頁。'
7月12日,日海軍軍令部秘密制訂了對華作戰方案,確定第一階段配合陸軍進行華北會戰,第二階段在陸軍配合下進行上海作戰,然後把戰爭擴充套件到華中和華南。7月16日,日本駐上海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中將得知軍令部的上述意圖後,向東京提出了《對華作戰用兵的意見》。他認為:“要想用武力開啟中日關係現狀,只有懲罰中國,使中國中央勢力屈服。”他還認為:“欲置中國於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為重要”,因此,他主張派5個師的兵力,進行京滬會戰,攻佔南京、上海。'〔日〕《現代史資料9。日中戰爭2》,第187頁。'
7月27日,日本海軍省和軍令部還達成了《關於處理時局及準備的協議要點》,正式提出:“鑑於今後形勢有很大可能導向對華全面作戰,因此,海軍應做好對華全面作戰準備。”'〔日〕《中國事變陸軍作戰》〈1〉,第224頁。'
7月28日,日本政府訓令將長江沿岸的2。9萬多名日僑於8月9日前撤到上海。
8月8日,長谷川清遵照東京的指令,要求駐上海第3艦隊做好應付事態擴大的一切準備,並重新部署了兵力。 8月9日18時30分前後,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齋藤與藏,肆意驅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警戒線內,與中國保安隊衛兵發生衝突,當場被擊斃,是為虹橋事件。日本立即以此事件為藉口,提出撤退上海保安隊、拆除所有防禦工事等無理要求,準備進攻上海。8月10日,日本陸海軍中央緊急磋商向上海派兵,並得到內閣會議的確認。8月12日,日本陸軍省和參謀部提出了向上海派兵的方案,計劃動員30萬兵力和8。7萬馬匹,並向上海和青島各派兩個師。同日,日參謀部和軍令部還達成了陸海軍協同作戰協定和陸海軍關於在華中作戰的航空協定。
13日9時30分,日軍在上海北站和北四川路之間與中國守軍發生衝突。
午後4時,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官大川內少將下令向中國軍隊發動全線進攻。中國守軍當即予以猛烈反擊。於是,
《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 第7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