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毛澤東就戰爭和政治的關係指出,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戰爭,它的勝利(離不開戰爭的政治目的——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離不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總方針,離不開全國軍民的動員。一句話,戰爭一刻也離不了政治。爭取抗戰勝利的最基本條件,是全軍全民的廣大的政治動員。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毛澤東科學地預見持久戰將具體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
第一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
第二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
第三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時期。
毛澤東從中日雙方實力的基本情況,指出了各階段敵我力量變化的趨勢。
在第一階段的戰略防禦中,敵雖佔領中國的大片土地,取得一定的勝利,但其兵力、財力、物力的消耗都將開始表現竭蹶狀態。中國方面雖受頗大的損失,但同時有很大的進步,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擴大,全國空前的團結,對敵人的堅強抵抗,最終將使敵停止戰略進攻。但由於中日強弱的懸殊,在敵停止戰略進攻後,中國距離反攻的程度還相差很遠,尚難舉行戰略反攻,必須有一個相當長的階段,繼續消耗、削弱敵人的力量,積蓄壯大自己的力量,進一步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才能造成反攻的必要條件。這個重要的第二階段,即為相持階段。
相持階段的理論,是毛澤東獨創的以弱勝強的戰略理論,它是持久戰理論的精髓。
毛澤東指出,在相持階段中,敵企圖保守佔領地,對中國人民進行掠奪,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到頑強的游擊戰爭。此階段的主要作戰形式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可能使敵只能保守佔領地的1/3左右的區域,2/3左右仍然是中國的,這就是敵人的大失敗。這個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
相持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中國將變為獨立國,還是淪為殖民地,不決定於第一階段大城市之是否喪失,而決定於相持階段全民努力的程度。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從而演出最精彩的反攻的結幕。
第三個階段是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運動戰仍是主要作戰形式。此時,主要依靠中國自己在前階段和本階段繼續生長著的力量,同時,還須依靠國際援助的增長和日本困難的增長。由於中國政治和經濟不平衡的狀態,戰略反攻在前期將不是整齊劃一的姿態,而是帶地域性的和此起彼落的姿態。戰略反攻將逐漸變戰略內線為戰略外線,直至打到鴨綠江邊。所謂堅持抗戰到底,就是要走完這個階段的全過程。在這裡,毛澤東明確提出了中國戰略反攻力量依靠的基點,反攻作戰的特色,以及反攻應有的徹底性。
毛澤東提出進行持久戰的具體方針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即敵之進攻和保守階段中,應該是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在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這是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運用於軍事學,創造出的軍事辯證法的範例。
他說,外線速決的進攻戰,對於內線持久的防禦戰說來,是相反的,然而,又恰是實現這樣的戰略方針之必要的方針。他認為戰略上的內線持久的防禦戰,決不能靠戰役戰鬥上的內線持久防禦戰來實現,相反地必須發揮地廣和兵多的長處,採用主動、靈活的運動戰,以幾路對敵一路,從戰場的外線進行突然包圍攻擊,殲滅其大部或一部,迅速解決戰鬥,一戰勝之,再及其餘。使敵之戰略上的外線和進攻,在戰役戰鬥的作戰上,不得不變成內線和防禦。敵之戰略速決戰,經過許多戰役戰鬥的敗仗和消耗,不得不改為持久戰。毛澤東還辯證地論述了殲滅戰與消耗戰的關係。要改變敵我力量總對比,就要在戰略上消耗敵人。要減殺敵軍強的因素,破壞其優勢和主動,就要靠戰役戰鬥的外線速決進攻所造成的殲滅戰。戰役戰鬥的內線防禦戰對敵人的消耗,只能起輔助作用。中國之能夠進行持久戰,用殲滅戰達到消耗是主要的手段。
毛澤東所設計的中國全面全民族的抗日戰爭,最光輝和特殊的方面,
《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 第8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