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章 海客之路 (第1/3頁)

冷泡茶加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丞相平定南中後,史書上還記載了另一件值得一說的事兒。

梁書記載:孫權黃武五年,有大秦賈人字秦論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方土謠俗,論具以事對。

古羅馬對於絲綢的熱愛不用多說,現存壁畫中的女性就經常穿絲綢。

甚至因為太過流行還招致元老院保守派干涉,明文禁止男性穿絲綢衣物。

保守派其中的支持者,作家老林普尼曾感嘆:從漢帝國到羅馬,絲綢的價格翻了一百多倍!

並認為羅馬每年有一半的鑄幣都因為購買絲綢而流出,高達一億塞斯特斯!

塞斯特斯是古羅馬的小銀幣,100塞斯特斯小銀幣合25第納里斯大銀幣,合1奧里斯金幣。

這還僅僅是貨幣的流出,羅馬人為了購買絲綢還會用玻璃、珊瑚、黃玉、精油等特產進行交換。

古羅馬不愧是絲綢之路的終點,一己之力養活了這條商路上的眾多國家。】

偏廳裡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抽冷氣聲音。

光幕上將羅馬用以購買絲綢的花費換算的清清楚楚,百萬金幣!

這是什麼概念?怕不是能直接將現在關將軍築的江陵城給填滿了!而且是每年都有這麼多!

糜竺則是拳頭捏的咯咯響,聲音都有些變調了:

“價格翻了一百多倍!一匹兩千錢的精絹,他們賣給大秦能賣出蜀錦的價格?”

兩千變二十萬,甚至糜竺都不敢去計算一匹精絹的成本有多少,怕算出來讓會羨慕到發狂!

黃月英下意識將目前見過的最賺錢的東西對比:

“一卷諸葛紙,其價千錢,材費百五錢,匠費百八錢,賣之獲利六百餘錢……”

算不下去了,兩倍之利豐厚至此,超逾百倍根本沒法算:“光幕所言不差,一條商路足以養活數個國家!”

劉備也難以維持淡然姿態,此前讀史記時看到世宗派兵開這古身毒道還覺得勞民傷財。

如今看來只覺得世宗高瞻遠矚,如此利潤哪怕只掌握五成,大漢國力頃刻間也能翻上一番!

武將們計算這筆錢能養活多少騎兵,文臣們計算能抵得上幾個州郡一年的賦稅。

小小的偏廳裡,文武們第一次感受到了財富的魅力。

劉備也紅了眼睛:“益州頭等大事,當仿孔明,設錦官!”

眾人俱是點頭,雖然不可能掌握這條商路,但如今看來錦官之策簡直太對了!

【秦論此人到來的時間是226年,丞相平定南中的次年,很是微妙。

而在梁書中,他的身份也非常清楚:賈人,而非使者!】

光幕上頭一次,畫面視線開始拉高,直至大秦和漢帝國置在同一畫面裡。

【從大秦到交州,秦論走的應是海陸,從紅海出發,繞過印度到寶石之國錫蘭停靠。

從錫蘭向東,過馬六甲海峽後沿中南半島東部一路北上,最終就到達了交州。

這條航線在當時可以說九死一生,冒著這樣的風險只為了見孫權一面?秦論圖什麼?總不能是十萬哥粉絲吧?

所以合理的答案只有一個:為求絲綢而來,只有百倍利潤才能讓商人無視九死一生的風險。

秦論此人也更像一個商會首領,在孫權身側留了十年才回國,多半也是為了開拓市場打通商道。

停駐十年沒有去蜀中,一個可能與當時商人地位不高有關,另一個便是可能丞相已經徹底打通了古身毒道。

當時南中的大姓為什麼能夠“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無非便是因為身靠丞相能賺的更多罷了。】

劉備伸出手大概比了一下這個秦論的商路:

“五六萬裡!且九死一生,這秦論,也是個好漢子!”

糜竺亦是覺得與有榮焉,請命道:

“竺願有朝一日替主公而往大秦國一行!”

雖然光幕說此地後世叫羅馬,但糜竺還是更願意叫這個稱呼。

劉備認真思考了一下反而有點躊躇:“子仲亦有大勇也!”

“然此路兇險萬分,且將其留與後世子孫,子仲散家資隨我二十年,如不幸歿於海路,我有何面目獨去陰司?”

但此時糜竺反而一力堅持:

“主公,竺乃臣子,亦乃商賈,有為主公創萬世基業之機會,如何能視而不見?”

“且秦論此人能來,則吾等亦可返,且竺雖是壯年,然文不及公琰季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TXT》 第4章 海客之路(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