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頁)
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耽。先施、永安、大新、國 貨、連卡佛都顧不上互相競爭,而是考慮該如何生存下去。 先施公司從本紀初開始,漸漸成為馬氏的天下。除馬應彪家族,還有 馬永燦家族。後來,擴股增資,馬炎漳家族加盟。他們都是中山同鄉,只 是不是同一宗族。 馬氏各家族很齊心,緊密得如一家人。 馬家與郭家的競爭,不僅限於香港的百貨業,幾乎處處都並肩競爭。 先施向港外、業外發展,始於1912年。這一年,先施斥資40萬港元, 在廣州長堤設立五層高的先施百貨大樓,為廣州同業的巨頭。1914年,先 施在中國第一大都會上海,興建南京路先施百貨公司,規模之大,貨物之 多,令上海同業刮目相看。老上海人,無人不知先施。 其後,先施又在上海廣州等地,大興土木,建旅店,開辦傢俬 (傢俱) 工廠、化妝品廠等。 1915年,先施涉足保險業,開辦先施保險置業公司、先施人壽保險公 司。此外,先施還把觸鬚伸到國外,在新加坡、日本、英國、澳洲設立保 險分行及百貨分店。 到30年代,先施集團已成雛形。各公司總管均由馬氏各族的人擔任。
… 頁面 101…
先施鼻祖馬應彪的兒子全在本集團服務。馬應彪很重視對兒子的培養, 他絕不因為是自己的親子而優待。據馬應彪第九個兒子、現年80多歲的馬 少聰回憶,他們兄弟都是從見習生幹起的,或站櫃檯,或打雜,月薪與店 員一樣,都是6港元。 現在我們看看永安的狀況。永安也是從1915年起涉足保險業的,創設 永安水火保險公司、永安人壽保險公司。 1917年,郭氏兄弟集資250萬港元,到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開設永安百 貨公司。永安公司與先施公司幾乎是同時告竣的,與在香港的情形一樣, 又是近在颶尺,如一時並肩的巨人。那時,上海人說去廣東人的百貨店白 相 (逛),一定是指先施、永安這兩家。 1921年,郭泉在上海考察,覺得紡織業潛力很大,於是與郭順等人創 辦上海永安紡織公司。這是永安最大的投資專案,集資600萬港元。開業3 年後,織布廠、紡紗廠、印染廠增至5家,全盛時共9家。其中設在上海吳 淞的紗廠氣勢宏偉,員工逾2萬人,是中國最大的紗廠。 永安的驚人業績,與銀行的大力資助分不開。最初,郭氏兄弟攀結上 華商領袖何東爵士,由何東擔保,獲得滙豐的貸款。透支由最初的60萬港 元增至後來的200萬港元。 郭泉與香港富商李石朋結為親家。李石朋長子李冠春在東方銀行做買 辦,得李冠春鼎力推薦,郭氏兄弟獲得向數家銀行貸款的便利。 1931年,永安公司設立永安銀行。永安以銀行為核心,漸形成永安集 團。 永安在香港、上海、廣州擁有多處分行、分店、工廠、物業。這些分 支機構,有不少與先施處在一條街上。從20年代起,很難說誰緊跟誰,只 能說英雄所見略同。 先施、永安對外很團結,一致以廣東商人的面目出現,彷彿是兄弟連 襟。 當時沒有富豪排行榜,無法用資料來明確誰居第一。不過,據老一輩 港商言及,永安後來者居上,規模資產均超過先施。 共存共榮 在抗日戰爭時期,尤其是香港淪陷時期,兩家損失慘重。內地及香港 收復後,先施、永安重振雄風,事業如日中天。其中,永安還斥巨資,在 上海南京路原址重建永安公司大廈。 水安大廈的油漆氣味未散,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先施、永安卷資遷往 香港。 其時,大批人湧向香港,香港人心惶惶。 對經商一向獨有情鐘的馬家郭家,比任何時候更關心政治。港府、報 紙、電臺、民間的說法都不一樣,他們無所適從,不敢相信“政治”。他們 同時也不敢相信上帝(兩家成員,多信基督教),而相信“混戰”了數十年 的競爭對手。 數十年的競爭,使兩家都產生這樣的直覺,只有兩家相廝一塊,才能 共存共榮。 傳說兩家當家人會面,是在西環一家偏僻食肆。馬家說:“如果你們不
… 頁面 102…
走,我們也不走。”郭家說:“如果先施遷資澳洲,永安也馬上遷資澳洲。” 兩家誰也不肯先表態。夜深沉,浪濤與風聲顯得分外蕭瑟。最後他們 決定同時表態,把自家的意見寫於掌心,一併翻出。馬家的
《香港商戰電視劇大全》 第2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