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68頁 (第1/2頁)

非摩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麼一來,他們的祖墳都被人給挖了,他們還能袖手旁觀?還能不上手阻止?還能不心生不滿?可以說這科舉制度一出,帝楊廣已經引起了全天下士族的注意。還不是好的那種。所以楊玄感才會說帝楊廣和太子昭這是在自掘墳墓,嫌自己死得不夠快。他們父子倆日子過得不會好,楊玄感就開心了。如果不是礙著現在他還在守孝,不能露出樂顏,楊玄感早就仰天大笑了,饒是如此他眼中還是帶上了掩蓋不住的笑意:“什麼叫自作孽不可活,我現在可算是見識到了。”或許都不用他們出手,太子昭就已成為口誅筆伐的物件——帝楊廣他們不敢去硬碰,可在科舉制度中推波助瀾的太子昭,就成為了那個“軟柿子”,不捏一捏都不起他們被覬覦的祖墳(……)。還真別說,楊玄感的想法是對的。帝楊廣提出的科舉制度,對士族們來說不啻於挖他們祖墳。——總跟人家祖墳過不去是咋回事?換個說法就是不啻於在耳中炸了個春雷,是沒把他們炸的裡嫩外焦,可卻是讓他們灰頭土臉,整個人能從頭髮絲黑到鞋面的那種。往前士族中間因資源相互傾軋,可這次他們態度難得的達成了一致。一致對外。帝楊廣想要從他們嘴裡奪食,那還得看他們答不答應。就算帝楊廣表現出一副心意已決的模樣,士族們也有千百種方法來應對,光拿其中一種來說吧,這帝楊廣提出了科舉制,那他光提出還不行,還得往民間推廣,那這“推廣”是誰來做呢?到時候他們只要稍稍陽奉陰違一把,呵呵。再又太子昭,士族出身的朝臣們對他的感覺,那真叫一個五味雜陳。說好的生性謙和呢?就是這麼謙和的嗎?可還沒等他們想暗搓搓做點什麼呢,就有士族跳出來說“陛下英明”,也就是相當於變相贊成這科舉制度。士族:我們中出了一個叛徒。這叛徒是哪家呢?隴西李氏。說起隴西李氏來,它就是四大門閥裡的李閥,如今的閥主是唐國公李淵。而李淵呢,他和帝楊廣還有親戚關係,李淵的母親是帝楊廣的母親孤獨皇后的姐姐,也就是說他們倆是姨表兄弟。又隋文帝在世時,就因為這層關係對李淵喜愛有加,先後任譙、隴、岐三州刺史,到了帝楊廣即位後,又繼續任滎陽郡太守,也可以說他們家聖眷甚濃。可聖眷甚濃歸聖眷甚濃,在自身利益面前,即便是它貴為四大門閥之一,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可這次又是因為什麼叫它和其他士族反其道而行之呢?事實上,李淵也不想的。在帝楊廣提出科舉制度後,李淵就暗自皺眉,他的想法和楊玄感的差不多,認為帝楊廣這麼做是不明智的,勢必會引起士族們的反彈。可這話兒李淵是絕對不會說出去的,他又不傻——說給帝楊廣聽不僅會惹他不喜,而且叫其他士族知道後,他勢必會成為其他士族攻訐的物件,根本就是兩面不討好。何必呢?然而在此事發生後不幾日,從洛陽回到大興城也就是長安的太子昭,送來了密信一封,言道:“有史世良者,謂孤曰‘楊花落,李花開’。孤不知何意,特來請教李公。”李淵的臉“唰”得白了。這寥寥數言,又怎麼會讓李淵臉色大變呢?原來他是想起了一件陳年舊事,和史世良有關的。李淵知道的史世良,很善於給人相面。這史世良曾經給他相過面,說他“骨法非常,必為人主”,也就是說那史世良認為他以後必成為一國之主。這話著實大逆不道,要知道這段對話發生時帝楊廣才即位,本朝還是隋朝當政,那史世良這麼說可不就是暗示著李淵日後會推翻隋朝嗎?然而李淵在聽後雖是惶恐,可不可否認的是他心中還有壓制不住的竊喜。隋文帝的皇位不也是從北周皇帝那兒奪來的嗎?更何況帝楊廣即位後,就大肆揮霍,徵用民夫,造龍舟遊江都,使得百姓們不堪負載,非是明君……這說不定哪日他也學了文帝,改朝換代叫他弘農李氏登頂天下呢。李淵這心有大志,可他也很清楚就目前的情況來講,他絕對不能露出分毫的“志氣”,以免惹帝楊廣猜忌,導致性命不保。可李淵萬萬沒想到智者千慮,仍有一失,叫太子昭知道了什麼。“楊花落,李花開”,這本是很正常的一句話,楊花也就是柳絮,常在暮春時節飄飛,而李花,隴西這邊的李花開在初夏時節。然而這句話和史世良聯絡到一起,怎可能是一句很尋常的話?李淵很清楚它的暗示。可李淵能認嗎?他又不是嫌自己和李閥滅亡的不夠快!李淵還不能找他的幕僚商量,這兩件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看現在由史世良橫生枝節,就知道有些話永遠不改過第三人耳!那麼太子昭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李淵想著想著,就步上了楊玄感的後塵。不同的是楊玄感是“破財消災”,而李淵他呢,是被太子昭趕鴨子上架,和其他士族對著幹的上書贊同了帝楊廣的科舉制度。簡直不要太絕望。和李淵的絕望不同,帝楊廣龍顏大悅,回頭就重重

《青山不改【綜武俠】》 第168頁(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