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軒然大波 (第1/2頁)
韭菜東南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滿朝譁然的同時,龍座上的崇禎臉色發白。
在這之前,崇禎恨死那些有錢不還的逮賦者了,每年為了催收逮賦,他都會嚴厲下旨,但效果甚微。這幾年來,逮賦現象愈發嚴重,朝廷的歲入越來越少,可軍費支出卻是越來越多,他愁的頭髮都白了,想著誰要是能給朕解決了逮賦問題,朕立刻封他為首輔也不是不可。
現在兒子提出方法了,他卻有點害怕了。
這麼做,會不會得罪讀書人呢?
沒有讀書人的支援,我大明江山還能繼續嗎?
崇禎表面上是一個皇帝,但內心卻是一個儒門聖徒,有道德潔癖,也沽名釣譽,對自己名聲非常重視,當他發現如果照朱慈烺所說,嚴厲追繳逮賦者,可能會引來自己視為同類計程車大夫的指責和憤怒時,他忍不住有點猶豫了--張居正當年只不過是控告,就遭到了那麼多的誹謗,現在抄家籍沒,甚至不許人家參加科舉,讀書人還不得把我罵翻了啊?
但逮賦問題這麼多年,朝廷用盡各種都收不上來,不用狠招確實也不行了。關外的建虜,陝西的流賊,處處都要用錢,那些欠稅的逮賦者,畢竟只是一小部分的讀書人,得罪他們,應該也沒有多大關係吧?
“殿下此言,臣實難苟同!”
崇禎正猶豫的時候,忽然有一大臣跳了出來。
原來是國子監祭酒李建泰。
這個李建泰在明末歷史也是一個名人。
李建泰,山西人,天啟五年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頗著聲望,崇禎十六年五月,被提拔為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入閣,官至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的軍隊逼近山西。李建泰怕家鄉遭禍,就上表崇禎,願統帥兵馬迎擊李自成,並以私財召募士卒。
崇禎大喜,賜與建泰兵部尚書一職及尚方劍,便宜從事,連湯若望也跟了一起去。
然李建泰實無才能,剛出京師沒多久,就聞家鄉曲沃被佔,膽驚而病,急慌慌入保定,不久為李自成俘獲。李建泰出京時,崇禎將京師裡不多的精銳分了一半給他,但李建泰一場硬戰也沒有打,就把這一半的精銳葬送了,期間在廣宗縣,因守城知縣一連三天不準李建泰入城,李建泰老羞成怒,還下令官兵攻城,城攻破後,殺死鄉紳,鞭笞知縣。
堂堂宰輔重臣兼督師的李建泰,出京第一仗,竟然攻打自家縣城,也算是華夏曆史的第一遭了。
因此,朱慈烺對李建泰滿是鄙視。
“皇上,誰沒有三親六故,誰沒有親朋好友?一人有過,卻牽連全家,非聖人所為。此三策一旦實施,讀書人寢食難安,以後恐將難為朝廷所用,還請陛下三思。”李建泰憂心忡忡,一邊說一邊嘆。
他是國子監的祭酒,國子監是大明最高學府,祭酒就是校長的意思,乍看起來,他好像是在為手下的學生著想,但朱慈烺卻知道,他完全就是為了私利。李建泰在朝為官,家中田產千畝,每年多多少少都會有逮賦,因為他頗著聲望,所以山西本地官員根本不敢對他家催徵。
有人帶頭,白髮蒼蒼、顫顫巍巍的禮部尚書林欲楫又站出來了。
林欲楫馬上就要致仕了,因此頗有一點無所顧忌,什麼都敢說的感覺。
林欲楫道:“逮賦者著實可惡,但逮賦三策卻有矯枉過正的嫌疑,老臣以為,應從長計議,絕不可操之過急!太子殿下此議一旦實施,必然斯文掃地,萬萬不可實施!”
朝堂上一陣騷動,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他們大部分人都不贊同朱慈烺的建議。
就算他們本人不逮賦,但難保親戚朋友沒有逮賦者,一旦實施,必然是一地雞毛。
“臣附議。”
“臣附議。”
又有緋袍官員站出來附議。
一時,朱慈烺的追逮三策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朱慈烺神色不變,他目光只是看著內閣四臣。
準確的說,是看著周延儒。
在這個朝堂上,周延儒才是能起到關鍵作用的那個人。
周延儒面無表情,眼神平靜如波,很難看出這老狐狸心裡想著什麼。
朱慈烺又看蔣德璟和吳牲。
他兩人對朝堂內的東林黨有旗幟作用,如果他兩人能跳出來贊同,朝堂上的阻力立刻就會減少一半。
蔣德璟和吳牲都眉頭緊皺,不說話。看樣子,他們對朱慈烺的追逮三策並不贊成。
崇禎不說話,越來越多的朝臣站出來,對朱慈烺的追逮三策
《崇禎十五年百度網盤下載》 第42章 軒然大波(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