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1/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部官員到安南探訪實情。
被派出的官員名叫楊渤,他帶著隨從到了安南,由於某些未知原因,他在安南轉了一圈,回朝後便證明安南國王所說屬實,並無虛構。朱棣這才相信,正式冊封其為安南國王。
於是安南的秘密被繼續掩蓋。
事後看來,這位楊渤如果不是犯了形式主義錯誤,就是犯了受賄罪。
但黑幕終究會被揭開的。
永樂二年,安南國大臣裴伯耆突然出現在中國,並說有緊急事情向皇帝稟報,他隨即被送往京城,在得到朱棣接見後,他終於以見證人的身份說出了安南事件的真相。
原來在建文帝時期,安南丞相黎季犛突然發難,殺害了原來的國王及擁護國王的大臣,自後他改名為胡一元,並傳位給他的兒子胡(上大下互),並設計欺騙大明皇帝,騙取封號。
裴伯耆實在是一等一的忠臣,說得深淚俱下,還寫了一封書信,其中有幾句話實在感人:“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鳴闕下,伏願興吊伐之師,隆繼絕之義,蕩除奸兇,復立陳氏,臣死且不朽!”
裴伯耆慷慨陳詞,然而效果卻不是很好,因為朱棣是一個飽經政治風雨的權場老手,對這一說法也是將信將疑。而且從裴伯耆的書信看來,很明顯,此人的用意在於借明朝的大軍討伐安南,這是一件大事,朱棣是不可能僅聽一面之辭就發兵的。於是,朱棣並沒有馬上行動,而是安排裴伯耆先住下,容後再談。
然而同年八月,另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打破了朱棣的沉默。
這個人就是原先安南陳氏國王的弟弟陳天平,他也來到了京城,並證實了裴伯耆的說法。
這下朱棣就為難了,如果此二人所說的是真話,那麼這就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必須出兵了,可誰又能保證他們沒有撒謊呢,現任安南國王大權已經在握,自然會否認陳天平的說法,真偽如何判定呢?
而且最重要的問題在於,朱棣以前並沒有見過陳天平,對他而言,這個所謂的陳天平不過是一個來歷不明的人,萬一要聽了他的話,出兵送他回國,最後證實他是假冒的,那堂堂的大明國就會名譽掃地,難以收拾局面。
這真是一個政治難題啊。
然而朱棣就是朱棣,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解開了難題。
大凡年底,各國都會來提前朝貢,以恭祝大明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安南也不例外,就在這一年年底,安南的使臣如同以往一樣來到明朝京城,向朱棣朝貢,但他們絕沒有想到,一場好戲正等待著他們。
使臣們來到宮殿裡,正準備下拜,坐在寶座上的朱棣突然發話:“你們看看這個人,還認識他麼?”
此時陳天平應聲站了出來,看著安南來的使臣們。
使臣們看清來人後,大驚失色,出於習慣立刻下拜,有的還痛哭流涕。
一旁的裴伯耆也十分氣憤,他站出來斥責使臣們明知現任國王是篡權賊子,卻為虎作倀,不配為人臣。他的幾句話擊中了使臣們的要害,安南使臣們惶恐不安,無以應對。
老到的朱棣立刻從這一幕中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拍案而起,厲聲斥責安南使臣串通矇蔽大明,對篡國奸臣卻不聞不問的惡劣行徑。
在搞清事情經過後,朱棣立刻釋出詔書,對現任安南國王胡(上大下互)進行嚴厲指責,並表示這件事情如果沒有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覆,就要他好看。
朱棣的這一番狠話很見成效,安南現任胡氏國王的答覆很快就傳到了京城,在答覆的書信中,這位國王進行了深刻的批評和自我批評,表示自己不過是臨時佔個位置而已,國號紀年都沒敢改,現在已經把位置空了出來,誠心誠意等待陳天平回國繼承王位。
這個回答讓朱棣十分滿意,他也寬容的表示,如果能夠照做,不但不會追究他的責任,還會給他分封土地。
然後,朱棣立刻安排陳天平回國。
話雖這樣說,但朱棣是個十分精明的人,他深知口頭協議和文書都是信不過的(這得益於他早年的經歷),因為當年他自己就從來沒有遵守過這些東西。
為保障事情的順利進行,他安排使臣和廣西將軍黃中率領五千人護送陳天平回國,按照朱棣的設想,陳天平繼位之事已是萬無一失。
可是之後發生的事情只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聳人聽聞。
黃中護送陳天平到了安南之後,安南軍竟然設定伏兵在黃中眼皮底下殺害了陳天平,還順道殺掉了明朝使臣,封鎖道路,阻
《明朝的那些事兒音訊224》 第5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