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0256章 論政(下) (第1/2頁)

雪戀1988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推究起來,首先要追溯至世祖光武皇帝的立國姿態。光武皇帝不是關中人,他的家鄉南陽與洛陽靠得很近,他即皇帝位後,進了洛陽。他認為一個好的國家並不一定以拓土開邊為事業,而是達到德治的境地。光武皇帝曾感慨自己的國土不夠遼闊,但是太傅鄧禹告誡他說‘古之興者,在德厚薄,不以大小。’”

“當時有個叫杜篤的人寫了篇《論都賦》呈送給皇帝,說關中是守衛國家的利器,不可以久虛。一些故國老臣也佇立西望,提出遷都長安。光武皇帝不願意遷都,他讓人造謠說洛陽發現了神雀鳳凰等祥瑞,打消了官僚們遷都的念頭。”

“由於光武皇帝相信讖緯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天下的帝王興替都按照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次序,大漢稟承的是火德,火與水相剋,因此朝廷下令洛陽的洛字一律寫成‘雒’。”

“直到孝章皇帝朝,還有人想念長安,於是朝廷讓班固寫了篇《兩都賦》,在比較兩座都城時,故意抬高洛陽的形象。大漢的都城留在了洛陽,但是,大漢卻從此失去了關中的好處,以至於人們漸漸忘記了關中,而關中因為得不到關東文化和經濟的潤澤,漸漸衰萎敗落。”

“關中的故都都可以放棄,何況是更加遙遠的涼州呢?”

眾人恍然,李翊也是暗暗點頭,心說賈詡這傢伙果然不愧於他那高達85的政治和97的智謀,看問題果然切中肯綮。

賈詡說道:“老先生批駁了‘捐棄涼州,卻保三輔’,‘不當救助,且待天時’,‘費煩不可’等謬論,強調事邊的重要性,認為‘無邊亡國’。一定要及時救邊,不能算小賬而不顧大計。他在《邊議》中說,‘今但知愛見薄之錢穀,而不知未見之待民先也;知徭役之難動。而不知中國之待邊寧也。’王老先生認為要徹底解決西涼問題,要想鞏固邊防,鞏固我大漢的內部,首先要解決西涼的人口問題,應該把內地的人口適當地遷移一部分到邊郡。”

“老先生認為。土地就是百姓的根本,不可以一直荒廢,否則就會引起敵人的窺伺。如今大漢邊疆千里,以涼州為例,每郡有兩縣,只有百多戶居民,而太守府周圍萬里,無人居住,大量良田被廢棄無人耕種。反觀中原各州郡,田地都設定界限。耕種不能越界,司隸、冀州等人口大郡住了數百萬戶的百姓,很多人無田可種,人多而地少,沒有立足之地。這就是土地與人口分佈非常不平衡的問題。周書上說:土地多而人少,沒有出產的,叫做虛土,容易被佔據。土地少而人多,人民得不到工作,國家容易衰竭。所以百姓與土地必須相稱。”

“老先生認為。現在西涼全境只有五六十萬人口,實在太少,要徵調招募各州郡的精壯士卒,工匠和農民。遷移西涼各郡縣以充實邊境,這麼做,一則可以穩定大漢國,減少邊郡戰禍,二來也是為了中原的安定。舉個例子,好比一家人遇到了賊寇搶掠。必定要讓老弱婦孺呆在中央,而讓強壯的男子護衛在外。住在內地的人耕種積累財富,居住在邊地的人防禦外來的威脅,守望相助,互相扶持,這樣才能共享太平。”

“現在西涼等邊境多戰亂而勞役嚴重,百姓一不小心就有沒頂之災,所以大家紛紛逃離家園,以至於邊郡的人口日漸稀少。如果不實行妥善的政策併除去災禍,勸說百姓儘早返回故土,時間長了,涼州各邊郡就有可能不再屬於大漢了。如今,我大漢內有賊寇叛亂不止,外有西北的羌族與北邊的鮮卑等族時刻窺伺大漢的財富和土地,這實在是我大漢最大的憂患啊。”

李翊心中啞然,沒想到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果然他還是小瞧了這個時代的人啊。

心中感嘆一番,李翊說道:“移民戍邊的確是個根治西涼戰禍,一勞永逸的好辦法,但它是個長遠策略,遠水救不了近火。現在,西涼的事情很複雜,我希望得到一種暫時穩定西涼的辦法。王老先生有沒有這方面的建議?”

賈詡知道李翊其實是想知道王符的言論中,是否有北疆和遼東可以借鑑的地方,他想了一下,說道:“嚴格地說來,羌人的暴動是叛亂,因為這是大漢帝國內部的民族問題,而不是外來民族入侵造成的邊患。大漢國對境內民族問題的做法非常矛盾。一方面大漢國將他們視為同類,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安撫他們,給他們種種便利,希望他們歸順大漢,而另一方面又覺得他們是大漢的負擔,要放棄他們。大漢國的這種搖擺不定的政策讓羌人無所適從,加上我大漢人幾百年來對他們的仇視和鄙夷,吏治的極端腐敗,終於引發了叛亂。”

《召喚之三國霸業下載》 第0256章 論政(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