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5部分 (第1/4頁)

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能生業:此種業(行為)能令“想”起,隨即退隱於密處。那麼它將來是否繼續活動,全看它是得助或被抵銷,也就是說看下面兩種業。

2、能持業:此業能助前一種業(能生業),使所生現象得到穩固。

3、能消業:此業能使前兩種業無效。善業惡業,此業均有力取消。

4、能毀業:此種業較能消業更強,故能將正在活動著的業,以及待發的業連根拔去,使之不能生果。

由上可見,透過大懺悔和行善等方式(白業)是可以消除罪障惡業(黑業)的,即能消業。而透過四正勤等方式,使惡念惡行消滅在萌芽狀態,就能毀(黑)業。當然也有行大惡而使以往的福報消失殆盡的,也是能毀(白)業。

這使我們意識到要努力懺悔,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和積極行善(積累功德)。特別是在四正勤上下功夫。關於四正勤,《法界次第·中之下》:“一對已生之惡為除斷,而勤精進。二對未生之惡,更為使不生而勤精進。三對未生之善為生而勤精進。四對已生之善為使增長而勤精進。”行善不要求回報,這樣是真正的行善。要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行善,不要做秀,不要自欺欺人。故此,我們應該樹立悲願以不斷約束自己、提高自己。

但是我們不能有“將來可透過行善懺悔的形式消除惡業,所以現在可以作惡”的想法,如果那樣,再“行善懺悔”其純度就降低了很多,效果當然也就會降低很多。

因緣和合而生法,也就是心因+外緣促成一件事情的成功,可以比擬為1+1=1。

使別人快樂,自己也就快樂了(我女兒說的),也就是融利己於利他之中,那應該是1+1〉2。1+1=2是過於強調個體的作用了,也就是一個個體加上另外一個個體是兩個個體。

84、你是否經常掉悔?

84、你是否經常掉悔?

郭老師您好。這兩天和一位比較驕傲自大的同事共事,一起做測試,他說話挺自滿,看不起別人,愛挑刺,並且還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雖然他技術不錯,有些方面的知識較豐富,但就這次測試來看,我感覺他有點浮躁,對問題的瞭解不是特別透徹卻由於過於自信(或者說自以為是),亂髮表意見還找領導提。我總是不忍看他,當他得意洋洋時,或者我指出他的測試方法可能有誤而他有很多理由時……我總有一種不忍心的感覺,不忍心看他的表情,不忍心指出來,不忍心讓他難堪,當我提出不同意見而他堅持他自己時,因為有其他同事在場,我也不忍心跟他爭辯,怕傷他面子,於是也就不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其實平常我也是這樣,當遇到生氣發怒的人、無理取鬧的人……我總是不忍心看他們的形象,對發起怒來有些不理智的人,我都不敢面對,有些害怕。雖然在他們身上也看到了自己同樣的習氣,但就是不敢面對。請問老師,象我這樣不忍心面對別人的習氣,是怎樣的一種習氣呢?如何對治?同時參與測試的另外一位同事就很讓我敬佩。當前面說的那位同事發表高論或者大家有爭執時,這位同事就很沉默,或者輕聲細語、慢條斯理地說出他的意見,特別沉穩、謙虛。我真希望自己能有這樣的定力。

供參考。首先我們要清楚,對於外界的情況要做到不愚痴,這在前面的博文《增長無痴善根》中提到了。另外就是不能因此而波動我們的內心世界,不要產生“掉悔”煩惱,即“掉舉”煩惱和悔(又名惡作)。

什麼是“掉舉”煩惱呢?《三藏法數》:“【掉舉隨煩惱】謂外境紛擾,身心動搖,不能攝伏,因而惱亂,是名掉舉隨煩惱。”《唯識論?六》曰:“云何掉舉?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為業。”大意是說,什麼是掉舉呢?對於外界或五陰之境,心裡面不能保持寂靜、安靜,總是動搖,不能穩住心神,能障礙人的禪定。它常常和“悔”在一起,所以往往二者被合稱“掉悔”。

悔,就是追悔。關於悔(惡作),《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七就已作之業舉出四種悔(惡作),即:(1)追悔已作之惡業;(2)追悔已作之善業;(3)追悔已作之善業未滿;(4)追悔已作之惡業未滿。若更細分,則成六種,即善、不善各有三種。此中,善三種為:(1)追悔先前之不善業;(2)追悔已作善業之未滿;(3)追悔善業之不作;不善之三句為:(1)追悔不善之不作,(2)追悔已作之善業,(3)追悔已作不善業之未滿。

可見提問題的朋友是處於“掉舉”的煩惱中了,應該主動去除這樣的煩惱。幫助別人是根據自身能力隨緣幫助的,

《蓮心百合能一起煮嗎》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