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世……但中國在獨有的儒家和佛道的啟靈之下,更顯得寬容大度,和合共生…… 薩繆爾·亨廷頓一部《文明的衝突》似乎道出了東西文明的不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我們生存在這個星球上,就得熱愛且是和諧地共存。
有人說,美國與中國最為本質的差別在於,美國的市場經濟是有教堂的市場經濟,而中國的市場經濟是沒有教堂的市場經濟。這也難怪,美國的教堂本來就比中國的教堂要多,因為他們信奉的是基督,我們信奉的是馬列。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各種矛盾和爭端帶來了正面和負面的效應,然後,中國像一名醫術高超的中醫大師,望聞問切,對症下藥,懸壺濟世。按照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等等世界獨有的中醫學原理,開出一系列藥方。中國這個雖有小恙的巨人,經過慢騰騰地調理與修養,康復起來,輔之以太極、氣功等特有的中國功夫,逐步變得健壯起來。
一定程度上講,中國人的心態和中國的發展形態正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也與毛澤東的著名詩句:“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相吻合。
7我們不得不承認,每一個時代都是一個正在消失的夢,或是一個即將誕生的夢。時間考驗價值,歷史證明價值。而我們,不過是匆匆過客。有時候,你就像是一群演員,終於排練好了,化好了妝,有點感覺了,準備轟轟烈烈大顯身手了,散場的鈴聲卻突然被拉響了。更多時候,你的的確確是在臺上,但你究竟在演什麼,為誰演,為什麼演,你其實是昏昏然並不清楚或者雖然清楚但求糊塗的。
這是一種痛並快樂著的酸楚!艾青他老人家說得好:“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也誠如捷克前總統哈維爾所說:“事實上存在著一種高於國家的價值,這種價值就是人。”試想,一個追求現代化的地區,如果不能給人民帶來福祉,那麼,這種現代化有何意義?一個經濟發達的都市,乞討和流浪人員被趕得東躲西藏,那麼,這種發達是不是一種畸形?
尋找並堅守這種價值觀,並沒有那麼容易。梁漱溟先生說:“中國文化之最10 大偏失,就在個人永不被發現這一點上。”這種偏失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弭。
人,應是衡量一切績效的標準。一個國家和政府之所以存在,是為了保護公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而不是相反。一切政府所追求的理想不僅應該“由於人”,而應該是“為了人”。
所有這些或悲或喜的開始,在不同的層面指向同一個終點:人之尊嚴與福祉的增進。
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找到這種價值觀,而且這種價值觀已經堂堂正正地寫進執政黨的綱領性檔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漸漸成為整個社會的主題詞時,美國的“*白皮書”會越來越顯得蒼白無力。恰如馬丁·路德·金所言:“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公民本身。”一個人的命運往往與他的國度和民族的命運唇齒相依榮辱與共。從剛剛成年的小夥子到年將不惑的成熟先生,我們都把他們視作我們這個社會最年輕最活躍的原動力——這樣一次空前規模的身份認同,將是一股決定國家未來命運的力量。
序言 我們高興,我們在路上(6)
同樣,21世紀的舞臺上的一幕幕正劇喜劇荒誕劇滑稽劇,都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國家之興旺,不取決於歷史之悠久,不取決於地理之遼闊,而取決於人民的精神凝聚力。國家之安定,不取決於一日之政策,不取決於一人之英明,而取決於法治*的陽光普照。
8“祖國,於我是一個難以表述的國家。”這句話是奈保爾爵士說的。
奈保爾出生在特里尼達,自幼加入英國籍,一直到30歲的時候才第一次回到自己的祖國印度,後來,他寫下了著名的《印度三部曲》,2001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於任何一個出生在印度或中國——這樣的擁有地球上最悠長文明的東方國家的青年而言,對自己祖國的探尋往往是艱難而神秘的,這是一場缺乏定義感的旅程,你必須保持著一份不確定的樂觀。
11歷史不重複自身,卻充滿了平行線式的相似。在世界金融危機甚囂塵上之際,關於中國拯救世界的說法風行一時。在這種群體性的迷惘中,中國散發出特有的誘惑。它強大的政府力量被視作深謀遠慮,它的社會主義標籤被理解成可以給普通人提供保護,它曾經被詬病的封閉的金
《中國很淡定》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