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1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解放初期的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後來擔任過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的魏傳統和我說:“我和你爸爸都參加了聲援五卅大遊行,我是策劃者,你爸爸那時還是個外圍。但他很勇敢,衝在最前面。”我問父親,你那時是黨員嗎?他回答“不是”,那你是共青團員?“不是”。我一點也不懷疑,在為數不多的激進派學生中,他恐怕是最容易被煽動起來的。甚至都不要別人煽動,他自己都會搶先跳出來。在幾個躲在幕後的身為教師的黨組織領導人的鼓動下,壞學生們總是衝在最前面的。

父親說:“軍警鳴槍攔阻,我們的隊伍還是一鼓作氣地往上衝,他們平時的那股威風勁全沒有了,我第一次體驗到什麼叫人多勢眾。”達縣縣誌記載,這次遊行發生了流血衝突。

正因為有了血光,他拼命三郎的個性才得以凸顯出來。

這次行動之後,他被吸收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一年是1925年。在他以後的簡歷中記載:“張愛萍,1925年參加革命活動,1926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

對他來說,真正的意義還不在這裡。他已經意識到了,這個社會需要拳頭,需要武力,而這正是他的強項。我常常慶幸父親生而逢時,慶幸他恰好生長在風起雲湧的上世紀初葉。他敢闖敢拼、疾惡如仇、英勇無畏的個性,恰好與時代一拍即合。

性格即命運。以父親這樣的個性,必然會被時代推向風口浪尖。

父親去世後,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副帖子:“張愛萍。你的父母給你起了這樣一個柔弱的名字,但你卻煉就了一副錚錚鐵骨!”

其實,張愛萍這個名字,是在他離開家鄉出來幹革命時取的。按家族姓氏排列,原名張端緒。“愛萍”的“萍”是浮萍的意思。有一本書對年幼的父親影響很深,是蔣光慈寫的《少年漂泊者》。父親還記得:“書裡的主人翁有一句話,‘走出去,走出去,才有出路!’”

“愛萍”這個名字的含義就是“浮萍一葉,浪跡天涯”。

“浪跡天涯”,他要去尋找什麼呢?

1927年,大革命失敗,父親就是在這時,在革命的低潮中加入共產黨的。當時到處在抓共產黨,黨的組織從達縣縣城撤出,他的任務是隱蔽在老家莆家場中學,以教書為掩護,發展地下黨員。

父親說:“成天偷偷摸摸的,在一個小圈子裡發展個把黨員,革命何時才能成功?”這顯然是一句帶有蔑視口吻的話,這個新黨員對他前輩們的眼光和膽識開始嗤之以鼻了。

1929年,19歲的父親終於要離開家鄉了。

我看過他當年寫的一首詩:“男兒血氣方剛,東去萬里無恐。”他自己說過,“我這輩子就沒有怕過誰!”當然,他不會想到,這一走就是58年!1987年,當父親離休重返家鄉時,已是一位77歲高齡的老人了。父親離家前,將自己的名字張端緒改為張愛萍,從此願像浮萍一樣漂泊一生。可他哪裡想到,張愛萍這個名字,日後將鐫刻在共和國開國上將的名錄上。

這個生長在川東邊遠山村的青年人,順江而下,來到十里洋場的大上海。

光怪陸離的大上海是極具誘惑力的。他要看看梅蘭芳,就把鋪蓋卷給當了。我問他,晚上怎麼辦?他說“蓋幾張報紙就可以了”;我又問,看了有什麼感受?“沒想到男人也有這樣漂亮的。”

20年後,三野解放大上海,陳老總請梅老闆吃飯,父親作陪。席間陳老總說,在座的有你的知音,遂講了這個故事。梅老闆大為動容,起身叩首說,聽我戲的何止萬千,但賣掉鋪蓋來的恐怕只你張將軍一人,以後聽我的戲一律免票。

在上海,你都幹些什麼?我問他。

“撒傳單,貼標語,搞個飛行集會……還能幹什麼?”他對自己的那番經歷不屑一顧地說。

他還是小時候那個脾氣,傻不稜登的,他一個人攀登上黃埔江邊最高的樓頂撒傳單,他說:“漫天的傳單雪花一樣的飛舞,路過的人都在爭搶,巡警吹著哨子驅趕,亂作一團,我就高興地大叫……”這期間,他兩次被捕入獄,一次關在提籃橋監獄,一次關在蘇州監獄。由於是在遊行集會時被抓的,敵人搞不清他的真實身份,關了些時候就放了。這兩次鐵窗生涯給他人生帶來的惡果,直到40年後的“文化大革命”才真正顯現出來。這些故事,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予以交代。

他常為吃飯發愁,像他們這樣的小蘿蔔頭是沒有薪水的。錦江飯店的老闆娘董竹君辦了個四川同鄉會,接濟到上海闖天下的年輕人,父親常去

《從戰爭中走來軍人》 第2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