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9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上來就喊,給我減掉100萬。為什麼?減誰?為什麼不是120萬,也不是80萬?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平攤。這個部門分10個,那個部門分10個。要不了幾年,又都回來了。”

“搞編制的人,包括搞裝備的,一定是要懂作戰、懂訓練的。只有把作戰研究透了,才能去談編制,去談裝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編制是靜態的戰術;戰術是行動的編制。

和21世紀的今天不一樣,二次大戰後的世界,是一個兩極對抗的世界。20世紀50年代中期,經歷了百年動亂和戰爭的中國,處在兩大陣營對抗的東方前沿。面對敵對勢力的顛覆和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戰略包圍,國家大戰略的基本立足點是準備和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來自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對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基本設想類同於蘇聯衛國戰爭的模式,只不過,增加了核戰爭的內容。

但中國又不同於當年的蘇聯。

彭德懷對未來戰爭的描述是這樣的:帝國主義軍隊對我國的侵略,主要方向來自海洋。因此敵人不可能像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那樣,在一個早上出動幾百萬軍隊,同時在全線展開,這對我們是有利的。不利的是,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可供登陸的地點甚多,而我工業、人口又多在沿海,不能輕易地過多地放棄這些地區。為此,要在沿海實行重點設防,配置堅強的守備部隊,堅決固守。同時掌握強大的機動部隊,在一定縱深內,對突入之敵實施殲滅性打擊。要在我預定設防地區內抗擊敵3~6個月,這樣才能避免國家在戰爭初期陷入大混亂,使國家由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注:摘編自鄭文翰《秘書日記裡的彭老總》530頁)

這就是父親說的:“精簡整編必須服從對戰爭狀態和作戰指導的宏觀預測。”彭老總接著提出要求,軍隊的編制必須區分為守備部隊和機動部隊。他認為,前者不應超過總量的四分之一為宜。多了,機動力量弱,則攻擊力不足;少了,或輕視設防的重要性,讓敵人輕易進來,也會陷入被動。

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直接影響著軍隊的裝備水平,軍隊使用什麼樣的武器裝備,也會影響和制約著編制。彭老總提出,根據我國的工業水平和裝備水平,應該爭取達到,在防禦時,1個陸軍師可以抗擊美軍1個陸戰師;在進攻中,1個軍能夠在航空火力支援下殲滅美軍1個師。因此要求這次整編,多保留軍部,並達到1個軍部具備可以指揮4~5個師作戰的指揮、通訊條件。(注:摘編自鄭文翰《秘書日記裡的彭老總》530頁、531頁)

從一個職業軍人的角度來看,統領軍隊,他的確是個行家裡手。

針對1952年依據蘇軍模式編制上存在的問題,父親提出了我軍陸軍師編制的新方案。他認為,考慮到我軍還不具備在沿海地帶全部殲滅入侵之敵的力量,因此,不僅要組建適應沿海地區作戰的守備師,還需要編制在縱深適應山地作戰的野戰師;同時,南北戰場應有區別,區分為重灌步兵師和輕裝步兵師,以適應平原地和山嶽叢林作戰。在處理平戰關係上,由於技術保障條件有限,考慮到平時管理、訓練的效率,坦克、重型火炮、雷達、舟橋、工程機械、大功率電臺等技術性強、保障困難的兵種裝備,單獨組成師團,隸屬軍或戰區管理,平時透過演習合練相互熟悉,戰時加強給作戰師。解決平時管理和戰時使用的矛盾。

鑑於現代條件下作戰對火力的依賴,在現有裝備的基礎上,步兵班不再編制輕機槍,集中到排編制機槍班;排不再編制迫擊炮和火箭筒,改為連組建炮兵排;營編制炮兵連和重機槍連。以便各級指揮員掌握火力和集中使用火力。

……

這是一個推行新政的年代。

實現軍隊現代化、正規化的目標,是一種改革,它不僅是物質和制度上的變化,也是一種內在機制的變化。它將不可避免地衝擊我軍固有的傳統,只不過在當時,它不是突變的,而是漸進的。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這篇著名的文章中寫道:“紅軍士兵大部分是由僱傭軍隊來的,但一到紅軍即變了性質。”為什麼呢?毛澤東說,因為紅軍廢除了僱傭制,使士兵感覺不是在為他人賣命,而是為自己打仗。毛澤東為之感慨:“紅軍至今沒有什麼正規的薪餉制,只發糧食、油鹽柴菜錢和少數的零用錢……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麼人都是一樣苦,從軍長到伙伕,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

毛澤東問到,生活如此菲薄,戰鬥如此頻繁,仍能維

《從戰爭中走來兩代人的對話》 第3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