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顆原子彈,父親他們稱它叫邱小姐,這是一個密語代號。我後來向第二炮兵司令員李旭閣問其緣由,他當時是原子彈試驗總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是密語代號的發源地。他說:“第一顆原子彈是在塔架上試驗的,形狀像個球,根據諧音,就叫它邱小姐。第二顆,形成了武器化,要空投,才造成炸彈狀。試爆前,有一道工序,插雷管,代號梳辮子。”世上萬事萬物,原本無所謂美醜善惡,都是因為有了人,在人們不同的審美視角下,不同的心態和情感下,才會變得光怪陸離、美輪美奐。原子彈是個可怕的武器,但在中國的科學家和創業者們眼裡,她卻成了個有生命的含情脈脈的女孩子了。
當然,給邱小姐梳辮子可不是鬧著玩的。
海晏——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的地方。
坐上剛剛通車的青藏鐵路列車,出西寧約百公里,就到了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縣。這是青海高原上一個叫金銀灘的地方。藍天白雲、荒草無際,有一首歌《在那遙遠的地方》,唱的就是這裡,第一顆原子彈爆轟試驗基地就設在這個地方。原子彈和王洛賓的歌曲使金銀灘揚名,前幾年當地出了本雜誌,就取名《金銀灘》,他們請父親題了刊名。
1992年基地解禁後,青海省軍區作訓處的同志陪我去過。當年的禁區,已人去樓空,一座座低矮的堡壘式的建築匍匐在荒涼的地面上,暗紅色的殘垣斷壁映入眼簾。這便是生產重水和核彈配件的工廠遺址,代號是“西寧100信箱”,為我國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九院就在這裡起家。“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當年來到這裡的青年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最多時達800多人,參加基地建設的解放軍和工人達15000多人。現在這裡已移交給地方,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基地,成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改名為西海鎮。
要離開了,我回頭瞻望,在父親題寫的紀念碑上,12個金色大字“中國第一個核武器試驗基地”在夕陽熹微中閃亮。紀念碑高16.15米,代表著原子彈研製成功的那一時刻:1964年10月16日15時。
王洛賓的歌唱到:“人們走過了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在那個基地開始建設以前,二機部就在北京附近簡易的棚子裡開始了原子彈的研製,父親奉中央命令去二機部調研時,他們已經掌握了製造原子彈的基本原理,正在進行一系列部件的試製、試驗工作。父親說:“當時只剩下一個技術關鍵問題未解決,正在沿著兩個途徑研製,專家們認為這兩個途徑都有成功的把握。”核物理學家陳能寬回憶:“張愛萍和我們一起到官廳水庫做試驗,找來個鐵桶,把手榴彈放在裡面,用當年流行的話說,這叫土法上馬。成功後大家興致不減,一定要坐船遊遊湖,不想風浪變大,好不容易才回到岸上。張愛萍說,我站在這裡都替你們捏把汗,幾個大科學家翻了船怎麼得了啊!”當年的艱辛創業,在回憶中變得輕鬆而有趣。
1963年春天,核研究所從北京遷出。在北京生活多年的科學工作者們,就要離開大城市到遙遠的青海去了,李覺請父親去做動員報告。
我沒有找到報告的原本,也許當時就沒有記錄。但許多親歷者仍向我講述了動員報告的大致內容,事隔40多年了,記憶猶新,只是每人的說法不一,可能是聽的人心情不同,層次不同,存留的記憶也就不同了吧。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是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說,多少年後回想起來,仍然令人心潮澎湃。
有人說:“我這才知道,大首長也很浪漫的。你父親說,你們要去的是‘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地方。那裡確實很苦,但絕不是‘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早在你們之前,就開闢了基地,在等著歡迎你們。你們這一代人,要親手在戈壁灘上建起一座現代化的城市。”
還有人記得是這樣講的:“俗話說,知識分子手無縛雞之力,可是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其中還有不少是大知識分子,將親手放飛我們的原子彈!你們就像春風一樣來到玉門關外,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春風不度玉門關’將永遠成為歷史。”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著名物理學博士陳能寬說:“我還從未聽到過哪一位高階首長做過如此動人的演講。永遠忘不了這位上將把‘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改成了‘春風已度玉門關’。大家的情緒一下子被鼓動起來了。當時我就想,這個將軍不一般,不像我所接觸過的某些領導,‘通不通,三分鐘’,而是真誠、細緻、入情入理。我相信跟著這樣的領導,有幹頭。我的確是心甘情願地帶著試驗隊伍,唱著歌、寫
《從戰爭中走來兩代人的對話》 第4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