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你告訴我這叫殲7? (第1/1頁)
十月廿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隨後的半個多月時間裡,常浩南一直保持著忘我的工作狀態:一大早起床,除了上課之外就是對幾種進氣道進行設計計算和效能測試。 由於已經沒有了電腦使用時間的限制,因此進度比一開始預想的還要快,以至於常浩南在設計出一個滿意的新機頭之後,還順手把殲7原型的大三角翼改成了雙三角翼,以增強亞音速狀態下的機動性。 雖然這個改進在殲7e上面已經實現了,但那畢竟是現役裝備,常浩南不可能隨便搞到設計圖,所以還是得花時間重新設計一個類似的出來。 而在所有設計工作都完成之後,張漫甚至還靠著常浩南建模出來的3d模型,畫了兩張這種魔改版殲7進行空戰的想象圖。 課程設計的答辯和畢業設計答辯有點類似,只是規模要大得多,現場會直接設定在一個大教室裡,整個專業的幾十號學生坐在後面,包括劉洪波在內的幾個評委坐在第一排。 這個年代教室裡並沒有普遍配備電腦,只有一臺書寫投影儀,可以把平放在載物玻璃上的圖紙投射到大螢幕上,效果其實跟用投影儀放ppt差不多,只是需要準備紙質的內容才行。 一般情況下,無論是其他同學還是評委老師,在此之前都沒看過各組的設計方案,因此一個好看的效果圖可以給觀眾留下更深刻的第一印象。 很快,就到了課程設計作業答辯評審的日子。 當常浩南來到教室的時候,裡面的人幾乎已經坐滿了,他只好帶著另外三人找了個教室最裡面靠窗的位置。 都是大三的本科生,雖然專業課已經上的差不多了,但真的讓大家去從頭完成一次飛機設計,哪怕是最簡單的設計也並不容易。 因此一般情況下這個作業的評分會更看重各組的設計思路和設計過程是否正確。 畢竟能夠完整地設計出一架真正“飛機”的組別少之又少。 不出意料地,前面幾個組的設計都很中規中矩,基本都是航模大小的遙控飛機,很多算例甚至是直接仿照課本里面的。 這樣的作業不會拿高分但也不會出什麼大錯,評委們的問題同樣是按部就班,差不多十五分鐘就能結束一組。 有些沉悶的氣氛一直持續到了黃志強的小組上場。 黃志強親自把厚厚一本裝訂好的設計說明放在了評委面前的桌上。 “水上飛機?有點意思……” 劉洪波終於來了興趣,把之前一直放在桌上的眼鏡戴了起來。 其它三位老師也幾乎是瞬間打起了精神。 與此同時,另外一個人也把設計圖放在了書寫投影儀的聚光鏡下面。 雖然這個年代的投影畫面並不是很清晰,但仍然能夠辨認出圖紙上畫著一架機身下面帶有雙浮筒的飛機,這頓時引發了後面同學的一陣竊竊私語。 “這是……水上飛機?” “好像是能載人的誒。” “是,你看紙上標註的尺寸,飛機有10米長,我勒個去,不愧是黃志強,真的敢做啊……” “說起來,我記得之前好像還有人說想要設計戰鬥機來著?” “那個應該只是說說吧,我覺得能設計出真正載人的飛機就很難了,戰鬥機……想都不敢想。” 黃志強站在講臺上沉默了幾秒鐘,雖然聽不清教室後面的人具體在說些什麼,但不難想象出其它同學此時的震驚和對自己的佩服。 他很享受這種感覺。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們小組設計的內容是一架最多可搭載6名乘客的2.5噸級水上飛機。” “飛機的總體設計方案如下,採用簡單可靠、穩定性好的雙浮筒式結構……” “首先介紹水上飛機浮筒的外形特點及其對流體動力學的影響……” “飛機浮筒的理論計算方式如下,具體的計算過程可見設計說明的第23-25頁……” “浮筒的外形和隔框設計如圖所示,浮筒外載荷計算的具體過程可見設計說明的第32-37頁……” 不得不說,這黃志強確實是有些東西的,雖然這架水上飛機的結構平平無奇,但他的設計過程非常詳實完整,甚至對一些關鍵部位的力學效能做出了具體要求,並進行了整體效能估算,應該說已經算是相當完整的設計方案了。 僅僅黃志強介紹自己的方案就花了半個小時時間,當他說出謝謝老師和同學們的時候,整個教室內都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 包括常浩南都在鼓掌,真心實意地。 “南哥,給他們鼓什麼掌啊,你的設計不是比那個水上飛機厲害多了?”張漫在旁邊心不在焉地拍了兩下手就沒有繼續了。 “4個人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能設計到這種程度,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雖然整個機體部分很明顯借鑑了已有的成熟設計,但是能把雙浮筒給算明白,至少能算是碩士生的水平。”常浩南非常客觀地評價道。 “那南哥你幾乎是一個人設計出來了我們的那架戰鬥機,豈不是更厲害?”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txt校對版》 第13章 你告訴我這叫殲7?(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