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7部分 (第1/4頁)

做男人挺好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方面與天合一,一方面必然要“遺世獨立”,即脫離世俗,從名韁利鎖中解放出來。能在多大程度上與天合一,便能在多大程度上脫俗;反過來也一樣,能在多大程度上脫俗,便能在多大程度上與天合一。從一方面說是虛,從另一方面說卻是實;從一方面看是實,從另一方面看又是虛。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實原來是相生的。從心理學觀點看,世俗的利害考慮多出於常態心理,是自我意識控制的;而虛靜多處在變態狀態中。它要求忘卻自我意識,達到忘我、無我之境。這是兩種不同的知覺方式和運思方式。

以上講的是虛靜致幻問題。

4 天才是純粹客觀性(1)

上面已經談到了天才是純粹客觀性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專章討論這個問題了。

說天才是純粹客觀性,也可以說天才人物的知覺是一種審美知覺。而審美知覺正是脫離世俗的非功利化知覺。用叔本華的話說就是“審美的個人變成了一個純粹認知著的不帶意欲活動的主體。”這就是說,“當我們開始認識美的時候,意欲也就因此完全從意識中消失了”。《叔本華思想隨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頁。此種知覺能按照物件自身的存在來看待它,不是我們希望或不希望的樣子,或把它作為某種可欲可畏之物來看待它。比如蚊子,從蚊子本身的目的來看,它乃是一種奇妙之物。當它在你耳邊嗡嗡,是在擾亂你的睡眠嗎?它們不知道,它們根本不認識你。對它而言,你只是它們的食物,它們只是在找尋它們的食物,那是一件很單純的事,它們並無惡意。就是螞蟻在你身上爬,也並不是惡意的,它們根本就不知道你的存在。它們或許正在旅行,而你擋了它們的路。事實上是你在打擾它們而不是它們在打擾你。此段參見奧修《老子心解》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123頁。一位美國文藝家說:“只要人們從它們本身來考慮價值,價值就是審美的。”《小說美學》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頁。羅曼·羅蘭說得更好:“任何東西都有價值。無論是人還是蒼蠅,一切都有生命:貓、壁爐、桌子、在陽光中飛舞的塵埃。”《小說美學》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頁。這就是天才或藝術家的眼光或認知,可稱做存在的認知。這種眼光或認知所看到的是一個迥然有別於其他人所看到的世界。他能夠洞察眼前的世界進而發現世界的另一面。這一世界在藝術家頭腦裡得到更為客觀全面更為純淨和清晰的反映。在藝術家眼裡,即使是病毒,在顯微鏡下也是迷人的東西,甚至透過顯微鏡觀察癌腫瘤切片,只要不想到它是癌,也能看到它那美麗複雜令人驚異的組織。參看《存在心理學探索》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頁。這樣一來,對藝術家來說就不存在主客對立,不存在物我之分了。客體對於他將不再是客體。比如,一朵玫瑰花,對他就不再是思想中的一個物件。當一般人說“我看到一朵玫瑰”時,他是在把一個物體(玫瑰)放在“玫瑰”這個概念範疇裡;而藝術家看一朵玫瑰,是以“是一朵玫瑰的玫瑰是一朵玫瑰”的態度來看待的,玫瑰就是玫瑰,它不是別的什麼。

由於撤去了習慣屏障,知覺與被知覺物融為一體,達到意與境會,心與物冥。上面說過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觀魚的故事即寓有此意。莊子看到魚兒在水中自由地游來游去,就說這“是魚之樂也”。惠子卻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惠子是實用態度,他把魚歸在“魚”類,魚是他的知覺物件;而莊子的態度則是審美的,他魚我不分,魚之樂就是他之樂,他之樂就是魚之樂。人在此時,其心靈處於一種解禁開放、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狀態,沒有什麼預期,沒有什麼先入之見,也沒有意志的干預。總之,只有接受而無要求。實際上,是主體完全專注於物件因而知覺暫時消失或居於從屬地位。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叔本華明確解釋說:“主體,當它完全沉浸於被直觀的物件時,也就成為這物件的自身了。因為這時整個意識已只是物件最鮮明的寫照而不是別的什麼了。”這正是莊子所說“用志不紛,乃凝於神”的那種狀態。這時,撤銷心理上的主觀,使知覺解除與實用的聯絡,心處無為,不留一物,虛懷若谷,聽其自然,任憑自己完全沉浸或自失於物件之中;同時,也將物件攝入自身之中,自我成為物件的一部分,正如物件也成為自我的一部分一樣。我賦予物件以生命,物件亦賦予我以生命。這時的知覺不再是認識外物的手段,也不是作為行動的指導,而是止於知覺自身,不問知覺後邊是什麼。這樣的知覺就是自足的。請看袁小修一段聽泉的審美描

《藝術與文化網站》 第1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