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7部分 (第1/1頁)

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尊心甚強的張若名來說,將意味著什麼?

1958年6月18日上午,系裡開批判會,要她承認上述諸多罪名。當張若名得知,下午批判會還要繼續,並且還要“加溫”時,她不寒而慄,默默地咀嚼著苦澀的淚水……她來不及等候親人,來不及為自己分辨,更來不及寫下遺言,就匆匆走向自己生命的終點,投水自盡於雲大的一條河水。

當時丈夫楊堃正在北京參加一個學術討論會議,會沒開完,就接到雲南大學拍來的一份電報,說張若名病重,速趕回。當楊堃急匆匆返回雲大,見到的只有張若名的骨灰盒。

一對相濡以沫28載的夫妻就這樣生離死別了。

而更令張若名難以想到的是,她對黨的忠誠坦白,竟殃及了兩代人,大兒子楊在道因為她上交的那些信,被劃為右派,在勞教所關押了20年,斷送了一個土木工程師的前程。幸而1979年右派“改正”出獄後,他苦心研究母親一生的經歷,成為張若名研究的專家,這也是張若名不曾想到,在天之靈得到慰藉的。

直到1963年,在鄧潁超的關心下,雲南大學黨委才為對張若名的錯誤批判進行了甄別,向家屬賠禮道歉。

在文革後的1980年,在鄧穎超的親自關懷下,雲大黨委才為張若名徹底平反,重新作了政治結論,“張若名同志一生為革命,為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中國民主同盟也隨之恢復了她的盟籍。

1998年6月18日,在張若名去世40週年的忌日,年已96歲的楊堃老人,面對亡妻遺像,心中升出無限懷念,不禁提筆賦詩《懷念若名》:“若名逝世四十年,國家形勢大好轉;冤魂九泉若有知,當慰我兒有書傳。”兩個月後,楊堃也告別了人世,與妻張若名九泉相會了。

張若名,中國第一位留法女博士的人生傳奇,在上個世紀的歷史記憶中,劃出了一道悽美的留痕。它或許會留給新世紀正在融入世界的中國和國人一縷回憶與反思。

《特別經典老歌500首粵語》 第37部分(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