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頁)
月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南張村分出去後。張家大院改成了張家嶺蒙學堂。
春節過後,張家嶺和金雞嶺十多個女人先後生了孩子,南張村有五個,金雞嶺有七個,留在大院的有六個。
由於農田裡的活雖然不多,但是面積太大,所以做完月子後,女人們堅持下地幹活了。這在後世是難以想象的,可是在這個時代,很多窮人的女子是連月子都很少做。所以女人和嬰兒的死亡率都很高。
金雞嶺本來有八個孕婦,結果兩個孕婦和一個嬰兒死亡。這還是在聽取了張春規範化的衛生條件和接生方法後的結果。
張家嶺就要好一些,因為張春春節一過就把雲龍鎮的老中醫寧伯接了過來,建了一個醫館,讓袁芳帶著幾個有經驗的婦女幫忙,專門主管接生的問題。產前產後護理都進行的很好,所以所有的女人和孩子都活了下來。
張家大院的六個媽媽沒有下地幹活,而是在院子裡給孩子們洗衣服做飯。
真正幹活的是芹姨帶的剩下十九個女人,二十三個已經長了一歲的孩子。十個新收養的十二歲以上的河南孩子。因為張春覺得十二歲以下的孩子還是自己帶著做輔助性的勞動為好。而十二歲以下的孩子不算新生嬰兒已經有六十二人了。
三十三個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分成了兩部分。張天和張燕帶的護衛隊補滿了二十人。因為張春委託張鳳蘭又弄了十隻漢陽造。組成了護村隊。護村隊伙食要比大家好一些,因為他們除了訓練還要下地幹活,當然是揹著槍下地幹活。看著身量普遍不高的孩子們揹著比自己身體還要長的步槍,確實讓人心酸。但是沒有辦法,這是必須的過程。
剩下的十三個孩子,身體素質更加差,就讓芹姨帶著。
當然所有的孩子都是要花時間讀書的。只是十二歲以下的孩子讀書時間更加多一些而已。
這六十多個小豆丁也是好花一定的時間下地的,因為在下地幹活的時候,也是傳授知識的時候。袁芳教他們讀書寫字,張春教他們農業知識,認識各種植物和昆蟲,講訴這些物種都有什麼作用。不知不覺中,書也讀了,地裡的活也做了。效果非常不錯。
金雞嶺的六個孩子也送到蒙學來啟蒙,不過他們都要回金雞嶺幹半天活。因為那邊的人口更加少。
教書已經明顯有些力不從心的袁芳,喜歡上了張春抄寫的包含著中西醫結合醫學思想的軍事護理學。其實也是根據一本新學中西醫教科書改寫的。西醫對於外傷護理確實是科學的。不過對於內科,張春直接扔給了袁芳一套中醫書籍。辯證施治這麼複雜的東西,對於張春來說太高階了。
袁芳帶著五個女孩子閒暇時在診所裡給寧伯幫忙,同時也向寧伯學習。成功給孕婦們接生後,袁芳覺得應該培養一些從醫的學生,所以帶著五個對醫學感興趣的女孩子到了診所。為首的是一個叫做張秀的十二歲小女孩,也是讀書最聰明的一個。
張家嶺蒙學堂是雲龍鎮第二個蒙學堂,也是唯一一個個人辦的新式蒙學堂。名氣還是蠻大的。
當然,雲龍鎮收留災民和孤兒的不止有張春一家,還有就是剛剛新建起來的洋教堂裡的德國牧師朱利安。只是這個朱利安牧師很明顯利用“做善事”來傳教。而在中國,朱利安的工作非常不順利。
朱利安想要建一個教會學校,主薄辛寶久拒絕了,雲龍鎮不在洋人的槍炮勢力範圍,一方面他無法保證教會的安全,也就沒有辦法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另一方面,很多入教的人其實是因為走投無路跑到洋人那麼尋求庇護,很多都是土匪流#氓,致使教會與地方矛盾不斷。歷次的教案都是因此而發生。所以辛寶久就向朱利安推薦說,也許朱利安可以找張春談談。因為朱利安一直宣稱教會保證婦女兒童的地位,而張春那裡幾乎都是婦女兒童。
“間作有利有弊,好處是隻要有足夠的肥力,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是壞處也有,那就是增加了土壤的暴露時間,在增加土壤的疏鬆度的時候,也增加了水土流失程度。所以,綠肥種植是比較好的辦法。豌豆和蠶豆這種豆類植物的根部有一種根瘤菌能夠固化空氣中養分。收穫後的秸稈能夠直接翻耕進入泥土,並很快腐爛成肥料。”
朱利安找到張春的時候,張春正在田間給大家介紹根瘤菌。
“這些豆科植物根部的瘤狀物,其實就是根瘤菌寄生後長出來的保護性組織。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共生和互惠互利的關係。大家看,這就是根瘤。”張春展示這手裡的蠶豆根系。
張春見一個洋人站在孩子們的背後,就知道是誰來了。
《農業中專學校推薦》 第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