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軍心大亂 (第1/2頁)
森海如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群雄中,除三大諸侯,各方霸主也紛紛表示對袁術之敵意,即使行動不果,言語間的指責必不可少,免得落人口實,成為篡位者的同謀。
這罪名,無人願承。
最憤怒的人,卻是今日的天子,劉協。
聞此噩耗,龍椅四周無物倖免,碎片飛濺。
旋即他獨入宗廟,面向列祖列宗之牌位,沉默一日。
無人知曉他如何訴說、如何祈禱,當他步出廟門之時,文武大臣無不感覺十二歲的天子彷彿一夜長成,稚顏增添幾分沉穩。
是日,天子發出詔書:免去袁術一切官職,召喚諸侯興兵共伐。
若諸侯遲疑不決,他劉協便親身掛帥,為天下立榜樣!自即位以來,未曾有過這般凜然之命,每一個字眼盡透扞衛漢室之決心。
而玉璽重現,昭示著誰才是真正大漢血脈的主宰者!
詔令所至,群臣皆應,即便大漢風雨飄搖,面子上尚須維持。
然而,真刀真槍出鞘者也有之,敖烈、孫策便是其首。
無需贅述敖烈,凡叛離漢室,必遭他鐵血制裁。
他並非愚忠之人,然興衰與否,黎民始終受苦難。
江山更替意味著烽火連綿,戰火將帶來人民的悲痛,非敖烈之所願。
得悉天子之命,他毅然下令,委魯肅為代理水軍都督,率萬海軍,南下會甘寧於江東,與孫策共戰袁術,以昭漢家正統!
北疆之戰後,敖烈旗下的部隊疲倦不堪,唯獨水軍未經烽火洗禮,依舊銳氣不減。
然受限於糧食與戰略之限,他只能動員一萬精銳的水軍,再多則力有未逮。
魯肅領軍一萬一到江東,孫策便率部設重帷恭迎。
此次來者非同小可,魯肅是奉敖烈之命而來,肩負著戰事的重託。
卸甲酒宴上,他遵令向孫策公開移交了整個水軍的掌控權予甘寧,自己則退位為行軍參謀。
甘寧這萬名生力軍的加入讓孫策鬥志昂揚,即刻下戰書宣示與冠軍侯、幽並大都督、驃騎大將軍麾下水軍總督甘寧合力討伐逆賊袁術。
然,決戰前路漫漫,擺在孫策與甘寧前的挑戰有劉繇和薛禮。
劉繇東萊人士,以正禮為字,乃漢室宗室之一。
起初他寄厚望於漢庭,冷淡對待袁術,功成後受冊封為揚州刺史。
然而袁術利用當年敖烈治理南陽積累的財力廣招兵馬,勢力急劇擴大。
更聯合劉表暗中算計孫堅,掌控揚州大片地土,剝奪了劉繇這個刺史的實權,使他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地方官員。
故劉繇內心不甘,卻又不得不剋制,他意圖效仿越王勾踐,沉痛蓄力,待時機推翻袁術對揚州的控制。
在那群龍無首的末年,多數漢室貴胄對他者存輕視之心,劉繇同樣如是。
他輕蔑袁術,亦看輕孫策,認定二人本質上無異,皆是借勢擴權之輩,遂堅決反抗。
薛禮昔日曾是劉宏欽點的郡守,動盪之時舍職,聚義勇之士於江湖,變為江上盜賊之魁。
為了聯姻對抗孫策,劉繇以揚州刺史身份授予薛禮彭城相之職,使其統領五千海盜鎮守秣陵對抗孫策。
孫策磨礪軍兵,領三萬兵馬來到牛渚,而劉繇早已將十萬糧草囤於倉閣,派遣大將張英領兵五萬抵擋孫策之師。
那一日,孫策挺矛催馬,在陣前獨自對陣張英。
僅十回合較量,張英就險些被孫策矛刺落馬,慌亂之下敗退,孫策驅軍乘勝追擊,大敗五萬敵軍,掠奪糧草、軍械,俘得精壯士卒四千有餘。
訊息瞬息傳遍江東,孫郎奉天子之命,報父仇的事蹟風行一時。
卻提張英兵敗歸,面會劉繇。
劉繇怒火沖天地欲以此斬首張英,但手下極力勸阻,連薛禮也出言求情,張英才得以免去一死。
於是劉繇掛帥,帶張英、陳橫等將,並與薛禮聯合,率七萬兵馬對戰孫策。
孫策在擊退張英之後,深知劉繇定會捲土重來,便召叢集雄以及甘寧、魯肅商量下一步計劃。
如同每次徵詢諸葛亮一般,孫策首個詢問的是周瑜:“公瑾,張英敗逃,劉繇定不會就此善罷甘休,我們該如何回應?”
周瑜心中已有策略,慷慨回應:“主公,雖說劉繇掛著揚州刺史的名義,實際不過是被袁術擠入江東的流亡之犬。
現今,曲阿乃是他的根基之地,若要對抗主公大軍,他的老家必然空虛,主公可
《重生燕王的小說》 第175章 軍心大亂(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