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高大英俊 (第1/2頁)
森海如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公孫瓚早敖烈三日離洛,部下皆騎兵,聞伏擊訊息時已返幽州,故稍遲一步。
公孫瓚揮手指向白馬義從,五千白馬義從齊齊下馬,向敖烈俯首:“參見主公!”敖烈驚訝地望向公孫瓚,問道:“伯圭兄,此為何意?”公孫瓚朗聲一笑:“肥如之圍,若非君侯援軍,我公孫瓚早已化為黃土。
如今你部損失慘重,我以禮尚往來,率軍投效,豈可拒之門外?”
不待敖烈回應,公孫瓚下馬,單膝跪地:“末將公孫瓚,參見主公!”公孫瓚為遼西太守,遼西隸屬幽州,稱敖烈為主公並無不妥,但從公孫瓚的態度看,顯然是要效忠於他,甘為副將。
敖烈忙躍下馬,扶起公孫瓚,疑惑道:“伯圭兄,究竟何意?” 公孫瓚起身,朗聲道:“主公仁德,胸襟寬廣,令人敬仰。
某早有意投效,只因主公兵強馬壯,令瓚自愧不如,不敢妄言。
今主公用人之際,某率全郡兵馬前來,望能助主公一臂之力。”
說完,他又湊到敖烈耳邊低語:“實則,某亦有私心,有小霸王你坐鎮幽州,我一生只能為遼西太守;若投你麾下,或有機會封侯。”
敖烈明知公孫瓚後話是戲言,卻仍感動:“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伯圭兄的情誼,我銘記於心。”
敖烈麾下將領謀士紛紛上前祝賀,與公孫瓚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
笑談過後,兩軍合併,再度踏上歸途。
不多時,敖烈等人疾行,薊郡城牆已遙遙在望。
十里之外,薊郡文武官員出迎。
敖烈是他們的主心骨,他們的精神支柱,對他的安危極為關切。
幽州雖偏遠,但敖烈遇伏的訊息早已傳開,若非荀彧威望穩重,眾人早已南下討伐袁紹。
張遼、徐晃、張繡等武將在左,荀彧、魯肅、顧雍等文臣在右,皆翹首期盼。
敖烈出現,文武百官再也按捺不住,疾步上前迎接,就連沉穩的荀彧也激動地跑過去。
人群中,一輛樸素的馬車悄然停在路邊。
蔡琰素顏含淚,輕語:“你,終於回來了嗎?我還以為再也見不到你了,你若戰死,我活著又有何意義……”
蔡琰身旁,敖夫人淚眼婆娑,輕拍她的手背,柔聲道:“傻丫頭,烈兒不是回來了嗎?放心,他不會拋下孃親,拋下你的。”
數月後,敖烈重坐州牧府大堂,文武官員分列兩側,聆聽他講述數月間的種種事蹟。
張繡坐在廳堂之下,聽完敘述,已是怒火滔天,猛然起身,大聲喝道:“袁紹號稱四世三公,實乃偽君子!師兄,你若能忍,繡卻不能!”
敖烈輕輕擺手,示意張繡冷靜,隨後緩緩道:“佑維,各位,我軍歷經此役,血殺、虎賁兩營精英損失過半,元氣大傷,不宜再戰。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此刻有兩要務亟待解決。
其一,擴軍募兵,儘快恢復戰力;其二,創辦書院,廣納貧寒子弟與平民入學,從中選拔優秀者,充實軍伍,委以官職。”
敖烈的策略令在座文臣武將深思。
賈詡點頭贊同:“主公欲養精蓄銳,詡亦贊同。
待數年後,我軍恢復元氣,首批學成之士亦可擔當大任,那時才是復仇之時,也是我軍與天下豪傑一較高下的時刻。”
眾人紛紛發表見解,基於敖烈的兩點,提出諸多可行建議。
最終,敖烈決定一面徵召新兵訓練,一面興辦書院,同時延攬德才兼備之人擔任教習。
書院分為儒家、醫術、兵法、工匠、商業、農業、法學和雜學八大科目。
商議完畢,徐榮緩緩起身,嘆道:“徐榮承主公厚愛,本應馳騁疆場以報主公。
然如今徐榮身殘,壯志不再。
願隱居書院,將所學傳授給有才之人,以報主公恩情。”
敖烈聞言,沉默不語,片刻後,應允徐榮:“既徐將軍心意已定,某不再強求。
將軍俸祿,按原職雙倍發放,將軍安心。”
舊人退隱,新人必至。
正逢敖烈與徐榮交談之際,一士兵稟報,諸葛亮已至。
敖烈愣了半晌,大笑道:“吾之管仲、樂毅來了。”
隨即起身,親自迎接。
多年未見,諸葛亮更高大英俊,書生氣少了,多了幾分沉穩與智慧。
可見這些年他在龐德公門下學有所成,已從
《重生燕王的小說》 第118章 高大英俊(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