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5章 淒厲的哭泣之聲 (第1/2頁)

森海如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隨鄧芝步入郡守府內,敖烈便向他詢問關於高句麗的看法及應對之策。

鄧芝如數家珍般詳盡地向敖烈分析了高句麗的情況,其見解之深邃,與諸葛亮所述相差無幾,卻又更為具體詳實。

顯然,鄧芝自上任以來,始終對高句麗保持高度警惕。

最後,鄧芝總結道:“主公,高句麗地處偏僻,即便今日得以平定,明日亦可能再度叛亂,我軍長途跋涉征戰實屬不易。

故此,芝以為,主公宜採取攻心為上,伐謀為下的策略,一戰便使其臣服,震懾其膽魄,令其不敢再生反意。”

鄧芝話音剛落,諸葛亮便拍手稱讚:“伯苗兄不僅精通政務,運籌帷幄之術竟也如此犀利。

主公,您真是委屈他了。”敖烈也隨之笑道:“伯苗之才,屈居遼東,確實有些屈才了。

我打算在攻克高句麗和扶余之後,將其合二為一,設立新郡,那時,便請伯苗兄出任新郡太守。”聽聞此言,鄧芝心中深受感動。

扶余與高句麗兩國與遼東相鄰,鄧芝深知兩國疆土之廣大,若能合併為一郡,便是國中之國,非得敖烈極度信任之人,斷難擔此重任。

鄧芝起身,退後幾步,向敖烈深深一禮,嚴肅地道:“鄧芝出身布衣,名聲未顯於世,承蒙主公不嫌微賤,帶芝至幽州,並委以太守重任。

芝心中感激不盡,願肝腦塗地以報主公厚恩。”

見鄧芝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諸葛亮不願讓他承受過多心理負擔,遂玩笑道:“伯苗兄,主公尚未攻下高句麗和扶余呢,他不過是在給你畫餅充飢罷了,瞧你,還當真了。”此言一出,引得敖烈與鄧芝同時哈哈大笑。

笑聲中,敖烈似有意無意地瞥了諸葛亮一眼,心中對他越發滿意。

當初敖烈將諸葛亮置於大都督司馬之位,經過一年多的歷練與積澱,諸葛亮無論在處理政事、治理軍事,還是協調同僚關係等方面,都已經展現出一代領袖的風采。

敖烈堅信,待諸葛亮親歷討伐高句麗、扶余,抵抗鮮卑的戰役之後,他的臨陣指揮才能必將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實現質的飛躍,屆時,諸葛亮方能成為歷史上那位“智近乎妖”的一代名相。

鑑於此次作戰時間緊迫,敖烈並未拖延,抵達遼東次日,便率部與鄧芝所領遼東郡兵共計一萬五千人,對高句麗發起猛烈攻擊。

自與遼東接壤的城鎮開始,一路勢如破竹,直逼高句麗王國的都城——丸都。

一日之間,敖烈大軍連克三城,其麾下將士因神蹟顯現,士氣高昂,英勇無畏,彷彿天兵下凡。

攻佔城池後,敖烈採納了鄧芝提出的攻心為上的策略,對城內的異族子民予以安撫,告知他們是奉大漢天子之命而來,旨在為高句麗子民帶來更好的生活。

此外,敖烈不惜耽誤進軍時間,親自巡查城中的農田與農具,指出高句麗人落後耕作方式與已被時代淘汰的農具,無法使土地獲得豐收,並命令軍士展示先進的農具,教導高句麗人民如何高效開墾土地。

敖烈的仁慈與先進的農具耕種法,吸引了大量高句麗人走出家門,圍繞在漢軍周圍詢問不已,恐懼漸漸從他們臉上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對豐收的熱切期盼。

無論何國人,子民們都渴望自家土地能夠豐收,對他們而言,誰能帶來豐收,能讓全家老少過上溫飽日子,誰就是他們心中的英雄。

在敖烈的努力下,高句麗人對漢軍的敵意逐漸消除。

在已佔領的三座城池中,敖烈每城僅留百名漢軍,他們的職責並非守城,而是將更多農業知識傳授給當地的高句麗民眾……

第二日,敖烈率領兵馬繼續挺進,再度創下一日之內連克三城的輝煌戰績。

然而,這日的戰鬥較之昨日有所不同,高句麗的抵抗已不再那般頑強,甚至於有一座城池的百姓,憤然斬殺了暴虐無情的將領,自發地開啟了城門,歸降於敖烈。

這一切皆因昨日敖烈的俠義之舉,已然贏得了高句麗百姓的認同,他們不再視敖烈為前來掠奪故土的外敵,而將其視為引領他們走向安寧富饒生活的引路人。

民間之心,有時便是如此淳樸。

哪怕你是王者,若不能給予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他們便不會承認你的王權;即使你是異族之人,只要你能使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他們便會敞開胸懷接納你,視你為友而非敵。

次日,敖烈依然保持銳不可當的攻勢,又有兩個城池的百姓在其守將的帶領下,主動啟開城門,獻上

《重生燕王的小說》 第145章 淒厲的哭泣之聲(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