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緊缺的就是時間 (第1/2頁)
森海如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笑聲漸止,敖烈收斂笑容,嚴肅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田元皓,便是孤的一面鏡子,一面可以明辨得失的鏡子!”
決定之事,敖烈絕不拖泥帶水。
次日,幽並境內的半數兵馬被調動起來,按照計劃,呂布率領麾下三萬幷州軍奔赴西北方向的幽並邊界,抵擋和連中部鮮卑的侵犯;趙雲、馬超與徐庶同樣帶領三萬兵馬,向北挺進,前往右北平與遼西交接的盧龍塞佈防,阻止軻比能東部鮮卑的進犯;崔琰與高順則動員本地兵馬,在雁門、雲中一帶威懾西部鮮卑步度根……
張遼與張合,率領一萬精銳兵馬駐紮於涿郡要隘,徐晃與太史慈則另領一萬雄師屯駐代郡邊陲,這兩支勁旅的佈防,旨在防範袁紹伺機突襲幽州之地。
儘管袁紹因鄴城糧倉遭焚之事,至今尚未完全恢復元氣,然而對於這種背後施襲的伎倆,袁紹卻是屢試不爽。
張遼、徐晃等人馬,輔以當地郡兵,足可抵擋袁紹兩個月之久。
黃忠暫代中軍主將之職,攜手荀彧、賈詡等文臣武將共同坐鎮燕京及幽州諸郡。
黃忠為人穩重老練,將大本營交由他守護,令敖烈放心無比。
水軍都督甘寧、副都督蘇飛二人,指揮水軍盤踞遼西、遼東接壤的海域之上,既要巡邏海域,威懾海盜,又要防禦可能自海上登陸的敵軍。
而敖烈本人,則帶領諸葛亮、張繡、魏延、龐德以及許褚、典韋共率一萬兵馬,朝東北方向的高句麗挺進。
高句麗,在後世常被誤解為高麗國,即三韓民族的前身。
實則不然,高句麗在大漢時期,不過是東北邊境異族建立的一個小政權,疆域僅限於現今吉林、遼寧一帶,乃是大漢的屬國。
真正的高麗國,則是在高句麗滅亡近三百年後才興起,其領土位於朝鮮半島,與高句麗疆域相差九五之多。
故此,高句麗與高麗國,實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與民族,無論領土、文化傳承乃至最基本的民族語言,皆無絲毫關聯,僅名字相近而已。
一路急行軍至,敖烈始終與諸葛亮商討戰略,鑑於時間緊迫,他必須儘快平定高句麗與扶余,隨後揮師西進,與趙雲部形成掎角之勢,合圍軻比能。
僅有兩個月的時間可供利用,扣除往返行軍所需時日,留給敖烈的時間已然不多。
這一緊迫的作戰期限,源於幽州財政的實際狀況。
多路大軍並進,所需糧草軍餉堪稱天文數字,加之幽州北境氣候嚴寒,此時正值冬季,一場大雪更使得氣溫驟降,士兵們的取暖衣物需大量製作,耗資巨大。
這也是田豐堅持作戰期限不得超過兩個月的原因。
“主公,高句麗人向來崇敬神靈,我軍可藉此大作文章,令其心生敬畏,從而在短期內使其國內武裝力量自行瓦解,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諸葛亮一針見血地指出高句麗的軟肋所在。
敖烈吐出一口熱氣,瞬間凝結成霧氣消失在冰冷空氣中,他苦笑一聲道:“你看這天氣冷得如此厲害,無疑會給我們的戰鬥帶來極大困難。
因此,我贊同孔明的看法,此次戰役,我們必須智取。
但是孔明啊,我們畢竟不是神明,如何能讓那些高句麗人心生敬畏呢?”
諸葛亮淡然一笑:“世間何曾有過真神,不過是人們的想象產物罷了。
我們可以順著高句麗人想象的脈絡,創造出一些他們視為神蹟的現象,再輔以兵鋒威懾,雙管齊下。”
聽到諸葛亮提及裝神弄鬼之策,敖烈心中不禁暗自發笑。
在後世,常有人借裝神弄鬼之術糊弄他人,騙取財物,未曾想到諸葛亮這位奇才竟會將後世騙子的手段運用到當前的戰爭之中。
然而,這也並非稀奇之事。
在傳說中,諸葛亮便曾多次利用敵軍士兵的無知,策劃出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計謀,並結合當時先進的技術,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傳說中,諸葛亮便曾命手下士兵裝扮成六丁六甲天兵天將,迷惑敵軍,再派另一隊士兵駕駛他發明的木牛流馬,將附近糧食一掃而空。
如今,諸葛亮雖因經驗和閱歷尚淺,暫時未能製造出木牛流馬,但他想出一些裝神弄鬼的策略,敖烈確信這對於他來說並不構成難題。
饒有興趣地看著諸葛亮,敖烈微笑問道:“那具體有何方案呢?不妨講來聽聽。”
《重生燕王的小說》 第143章 緊缺的就是時間(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