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零七章 妥協 (第1/2頁)

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馮承乾與提爾皮茨來到波茨坦皇宮的時候,腓特烈三世剛剛送走了法金漢與魯登道夫等陸軍將領。

現在,帝國最大的挑戰不在海洋上,而是在陸地上。

西線戰場上,雖然英法聯軍在馬恩河戰役之後穩住了戰線,德皇也打消了法金漢發動戰略進攻的念頭,戰線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是已經有足夠多的跡象表明,英法聯軍肯定會在近期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略進攻。別的不說,此時英法聯軍已經在兵力上超過德軍,而且囤積的物資也多於德軍。

英法聯軍沒能掌握主動權,不是兵力不夠、也不是物資緊缺,而是部隊的問題。

說得簡單一點,德軍的整體素質與整體作戰能力明顯優於英法聯軍,因此才能用較少的兵力守住戰線。

可以說,在普法戰爭之後,德軍就是歐洲大陸、乃至全球最能打的一支軍隊。

更重要的是,德軍的現代化工作展開得最早,參謀制度也最為完善,並且長期實行普遍兵役制。

這些條件,使德軍擁有極為兇悍的戰鬥力。

比如,在德軍步兵營中,開戰的時候就有八挺馬克沁式水冷重機槍,打到現在已經增強到了十四挺,而英國遠征軍到現在也只在步兵營配備了兩挺維克斯水冷重機槍,法國步兵營則為八挺。

火炮方面,無數次的戰鬥已經證明,克虜伯等帝**火企業製造了全球最出色的火炮。

只是,這些優勢,依然不足以保證德軍在西線取勝,甚至無法保證德軍在漫長的戰鬥中守住整條戰線。

法金漢已經發出警告,如果再無所作為,德軍肯定會被趕出法國。

德皇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如果德軍始終保持防守態勢,就等於把主動權交給敵人,最終肯定守不住馬恩河防線。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敵人之前發動進攻。

為此,法金漢提出,至少應該把西線德軍增加到二百四十個師,這樣他才有能力發動一場有威脅的進攻。

按照法金漢的意思,他將在阿圖瓦與伊普爾,分別針對法軍與英軍發動一場進攻。

顯然,法金漢的要求太高了。

雖然帝國已經完成了全面戰爭動員,陸軍兵力正以每月二十個師的速度增長,但是前線的傷亡也非常巨大,很多新增部隊都被用去填補空缺了。德皇手裡,還能調動的步兵師不到八十個。如果按照法金漢的要求,把西線兵力增加到二百四十個,就需要向西線增派六十個步兵師。

這樣一來,就無法向東線增兵了。

問題是,如果西線守不住,那麼在東線取得的任何勝利都毫無意義,而且魯登道夫也無法保證在幾個月內打垮俄國。

經過反覆磋商,法金漢與德皇都做出了妥協。

法金漢把增兵要求降低到了四十個師,即與東線平分補充兵力,而德皇則只要求他分階段發動兩次進攻戰役。

正是如此,法金漢策劃了即將開始的新沙佩勒戰役,首先拿阿圖瓦的法軍開刀。

當時,真正的重點在東線。

在與馮承乾談過之後,德皇也意識到,能否迅速擊敗俄國,將決定帝國能否在這場戰爭中取勝。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得儘快終結兩線作戰。

雖然帝國擁有歐洲大陸,乃至全世界最強大的陸軍,但是要在國境兩側同時打兩場大規模戰爭,依然力不從心。

幾個月下來,兩線作戰的困境已經顯露出來。

別的不說,在兵力調配上,帝國陸軍就捉襟見肘,往往只能照顧某一個戰場,捨棄另外一個戰場。

這麼打下去,帝國的結局肯定好不到哪裡去。

事實上,施利芬元帥在制訂總體戰爭計劃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提出在三個月到半年之間擊敗法國,並且制訂了周密的“施利芬計劃”。可以說,施利芬很有預見性。僅僅四個月,他的擔憂就成了現實。

當然,並不是施利芬錯了。

施利芬把重點放在西線,有一個極為關鍵的理由,即法國沒有戰略縱深,德軍只需要推進兩百多公里就能攻佔巴黎。相反,如果在東線上投入重兵,那麼德軍要推進兩千多公里才能到達莫斯科。如果向聖彼得堡進軍,德軍面臨的困難將更加嚴峻,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內擊敗俄國。

很明顯,在軍事上,擊敗法國要比擊敗俄國容易得多。

如果施利芬制訂的作戰計劃得到嚴格執行,戰場局勢肯定會大不一樣。可以說,正是小毛奇葬送了施利芬計劃。別的

《帝國風雲任務》 第一百零七章 妥協(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