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冬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上千萬字的富士康每月重大事件以及點點滴滴的記錄,加上我的分析歸納梳理,一個完整的富士康就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我還想對我所敬仰的郭臺銘總裁說:“您是有志振興中華的華人企業家,您充分利用、發揮了大陸的優勢,創造了製造業的奇蹟和神話,您應該毫不保留地向中國企業傳授您做大做強的成功之道,讓大家分享受益。儘管有比亞迪那麼幾個企業在不斷地挖富士康的人才、仿效富士康的管理,但從力量的懸殊來看,目前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夠與富士康競爭,並構成威脅。”
尋找企業成功的答案
我為什麼要冒險來寫富士康?
使命使然!
在這個經濟學家叢生、管理學者到處指點江山的年代,卻鮮少有人俯下身子走進企業,因為企業太微觀了,而我們那些飽學的經濟學家和殿堂中的管理專家,都是宏觀和理論的大師,他們大都不屑於做這種瑣碎細微之事。於是,記者就成了中國企業實證和案例研究行列中為數不多的一小部分人。
2006年,我出版了《三九陷落》一書,我給它加了一個副書名:“中國企業20年危機的‘關’與‘坎’”,後記的標題是“中國企業20年的反思”。我認為,從創業到高速發展,從停滯到衰敗,曾經併購重組過上百家企業的三九,最終走上了被別人重組的道路,三九走過的20年曆程可算是中國企業的一個標本和縮影。為什麼中國企業多災多難?為什麼趙新先這些名動一時的企業家會以悲劇命運收場?
我要尋找一個答案。
答案就在富士康。
我們可以說,中國大陸企業不能和日本企業比較,也不能和歐美的大企業對比,因為我們文化背景不同,成長的時間也不同。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拒絕與富士康進行比較。1988年,富士康到深圳投資建廠的時候,它不過是一個百十人的小廠,規模可能還比不過三九,現在的很多大陸品牌企業都比當時的富士康強大,但是20年以後,高下已經截然不同,恐怕沒有哪一家競爭領域的企業可與富士康相匹敵,包括我們認為最成功的聯想、海爾、華為這些大陸最知名的企業。
。 想看書來
目錄(7)
富士康的成功之道,反證了有些企業的失誤之處。
在富士康面前,我們沒有了任何驕傲的理由,只有汗顏。
但是,我們無法迴避它,只能勇敢地面對它,讓它來拷問我們。
富士康悖論
近來,《華為的世界》一書在市場上熱賣。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神秘的企業大都倒下了,為什麼華為還站著?”
華為之所以成為國內財經作者追捧的物件,先後有《華為真相》、《走出華為》等書籍出版,是因為它的高科技色彩和夠大、夠強。“從註冊資本萬元人民幣的代理商成長為營收60億美元的準世界級公司”,華為的成長是令人尊敬的。
但是,當我們把目光轉移到在深圳龍華與華為一路之隔的富士康的時候,其年營收500億美元的巨大規模可能更讓我們感嘆和不解。而富士康和華為都是1988年在深圳設廠的。
富士康為什麼能夠做大做強?
做大做強的途徑被認為有四條:
第一,多元化經營。一個產品的成長是有限度的,只有多個產品並行,才能做大規模。富士康的產品幾乎涵蓋了全部電子產品,從電腦、手機、消費電子到渠道、數字內容和汽車等等,每一個產品都能做到最大或前幾名。事實上,中國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成功者廖若星辰。
第二,併購重組。企業要快速成長,迅速擴大規模,併購重組是最簡捷的途徑。富士康也不例外。它的企業併購不僅在臺灣地區,而且擴充套件到世界各地,每進入一個新領域、新行業,都以併購業內企業來迅速實現規模的提升。大陸企業併購重組的熱情高漲,但往往跌入陷阱。三九、德隆、科龍等國內以併購重組起家做大規模的企業,最終都走上了被重組的道路。
第三,國際化。中國市場是巨大的,但全球市場更大,巨大的誘惑力吸引國內企業紛紛走向海外。但是海外征程挫折重重。長虹美國的鉅額應收賬款,TCL海外併購鉅額虧損,聯想併購IBM看起來要好一點,但效益下降,增長停滯,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但富士康的國際化佈局,將市場擴充套件到亞洲、美洲和歐洲,一路過關斬將,橫掃全球。其成功之處,應該悉心研究。
第四,做品牌。沒有品牌就沒有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創立
《郭臺銘和鴻海》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