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1部分 (第1/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史料記載,呈坎村鼎盛時期在宋、元、明三朝。明朝時,羅氏家族在朝為官的就有110多人。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祖居也在呈坎,當年,朱熹曾留下一副對聯:“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這副對聯表達了他對呈坎的鐘情。今天的呈坎人常把這句美言掛在嘴邊,以顯示呈坎村的與眾不同。

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落。與古老歷史一同保留下來的,還有宋元明清各時期的130多座古建築、近百條縱橫交錯的街巷和兩條蜿蜒曲折的水圳。水圳是為了求得平安特意開鑿的水溝。為了達到“百世不遷之族”的目的,羅氏家族在建造呈坎村時,可謂煞費苦心。

徽州位於安徽省最南端,這一行政地理的稱謂存在了近900年,直到1987年改稱黃山市後,徽州從此成了一個古老的地理概念。

“七山一水一分田”,說的就是山縈水繞的徽州。因為山多地少,徽州人為了生存,只有外出謀生,而水路是他們走出大山的一條捷徑。

這座橫亙在練江之上、143米長的滾水石壩叫漁梁壩,最初建於隋朝。明清之際,這裡是徽州通往江浙一帶的貨物集散地,漁梁也就成為古徽州的一個水運碼頭。

徽州人最常走的一條水路是由太平湖進入青弋江,順著青弋江到蕪湖後再進入長江。對徽商來說,這是一條黃金水道,從這裡,他們可以上到武漢,下到揚州。

在江南的富庶之地,隨處可見徽商的身影。學者胡適在談到家鄉徽州時說,“一個小村落,只有等到鄉親們住進來,開設了店鋪,逐漸擴張的時侯,小村落就變成了一個小市鎮”。徽商遍佈江南,也繁榮了江南,於是,“無徽不成鎮”的說法在長江沿岸盡人皆知。

一座座彰顯榮耀的牌坊和祠堂的背後,是徽商雄厚的財力。

當年,績溪胡氏宗祠在明嘉靖年間的一次修繕中,所花費的1300多萬銀兩,便是依賴著400多個在外經商族人的慷慨捐贈。明代中葉以後,徽商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支最重要的商業力量。

這些附著在建築上的精美雕刻浸透著歲月的滄桑,常給曹簧生帶來創作的靈感。

雕刻與繪畫不同,創作用的不是筆墨,而是刀斧。木雕實際上就是用刻刀來繪畫,技藝的高下,全憑“雕”功了。雕刻需要功力,更需要細心與時間,一幅好的作品往往需要幾個月、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在徽州,木、石、磚三雕人稱“三絕”。這“三絕”幾乎在家家戶戶都可以看到。

據說,明清時期的大鹽商汪定貴在黟縣宏村建造承志堂時,把手藝好的工匠師長期僱傭在家裡。憑著高超的技藝,工匠們可以在薄薄的木板或石材上,雕刻出七八個層次來,無論人物或是景物,都逼真精細到呼之欲出。當然,承志堂的這些木雕是工匠們花了幾年時間完成的,僅表層裝飾的黃金就有百餘兩。看來,徽商的經濟實力往往不僅體現在蓋房上,更是體現在這些雕刻之中。

不過,無論工匠;還是徽商,他們不會想到,這些靜靜地立在徽州的“三雕”,竟會在若干年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1985年,一個正在中國留學的美國人到徽州採風。這第一次的接觸,讓她砰然心動。從此,她頻頻造訪徽州一個個村落。這位被徽州感動的美國女士叫南希·勃琳。

南希回國後,出任美國波士頓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館中國藝術文化部主任,上任伊始,南希便提出一個設想,為什麼不搬一幢徽州古民居到美國展覽呢?

1996年,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華人王樹楷作為南希的助手來到了徽州。

遴選過程複雜而艱難。依照相關規定,受保護的古民居不能選,他只能在普通的古民居中選擇。歷時一年多的時間,王樹楷走遍了徽州大小村落,先是從1000多座老房子中選出600座,又從600座裡選出60座,再選出6座。接下來,這6中取1的最後定奪,王樹楷舉棋不定,哪一座更能體現徽派建築的特點及精華呢?

第二十三集 無夢到徽州(2)

由於明清時期朝廷不允許民居用斗拱、飾彩色,所以,徽州古民居從外表看青磚白牆,屋內卻是精雕細琢。

徽州人對室內陳設也是頗有講究,無論是高懸的匾額,還是條案上的擺設,無不透出常年在外奔波的人祈望平安、寧靜的一種心態。

深受程朱理學影響的徽商,對於傳統文化格外推崇,從徽派建築中也可以讀出這份平和與儒雅。

徽州老房子多是四面圍著高牆,牆上很少開窗,

《再說長江重上江源觀後感》 第2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