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0部分 (第1/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虼缶�摹�

于謙雖然是文官,但他對兵法也有研究,排兵佈陣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時候看課外書打下的基礎。

所以說,課外讀物實在是必不可少的。

但當於謙真正瞭解到目前京城的情況時,他才認識到,擺在眼前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

撇開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說,軍事上的壓力就實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幾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賠乾淨了,京城裡連幾匹像樣的好馬也找不著。士兵數量不到十萬,還都是老弱殘兵和退休人員。

這倒也罷了,關鍵在於士氣不振,一流部隊被抽調出去作戰,卻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僥倖逃回來的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自然會把敵人描述得極為厲害。

城內的二流部隊聽到這些前輩們的議論,自然心裡害怕,在他們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騎兵簡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長了好幾個腦袋,怎麼也打不死。

但最嚴重的問題還在於,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沒有信心,朱祁鈺也不算是個膽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強大的敵人面前,他也沒有了主意,雖說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個敗仗,朱祁鈺也是很有可能改變主意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穩定軍心。

于謙在聽完屬下的彙報後,沉思不語,仔細研究過軍事佈防圖後,他用低沉而有力的聲音下達了自己的第一道軍令:

“自即日起,奉命徵調如下部隊赴京守衛:

1、 備操軍。包括兩京備操軍、河南備操軍

2、 備倭軍。包括南京備倭軍、山東備倭軍

3、 運糧軍。包括江北所有運糧軍

4、 寧陽侯陳懋所部浙軍(戰鬥力較強)

各軍接到命令後,立刻出發,並按時趕到京城佈防,如有違抗,軍令必斬!“

以上部隊共計十餘萬人,可以看到,這些部隊並非主力,大多是預備役或是後勤部隊。

主力部隊去了哪裡?

全埋在土木堡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最精銳的京城三大營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隊已經全軍覆沒,剩下的寥寥無幾,即使逃回來的,也早已被嚇破了膽,士氣全無了,要想保衛京城,只能靠這些預備役和後勤部隊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還需要一樣更加重要的東西——糧食。

京城人口眾多,要解決這些人的吃飯問題,就必須囤積運輸大量的糧食。

雖然目前京城內的糧食還充足,但要是被長期圍困,這個算盤就不好打了。其實就在離京城不遠的通州,儲存著很多的糧食,多到什麼程度呢?“倉米數百萬”。這麼多的糧食足夠京城的人吃一年,是當時最大的糧倉。

但大臣們似乎並不想用這些糧食,甚至主張把通州糧倉燒掉。

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糧食不用,為何要燒掉?

要知道大臣們並非腦袋進了水,實在是因為這些糧食看得見,用不成。

當時的通州並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實上,它和京城還是有著相當一段距離的,通州糧倉裡的糧食雖然很多,卻很難運進京城,因為如果要安排民工運輸,耗用大量人力不說,還很危險。

當時也先的騎兵部隊已經在京城關外附近耀武揚威,而運輸卻需要很長時間,沒準在運輸過程中,對方的騎兵已經攻了進來,一旦也先軍隊突破紫荊關,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糧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軍糧,所以要運輸糧食,就必須派出軍隊護衛。

可現在這個局勢,保衛京城的軍力都不足,哪還有多餘的人去護衛糧食呢?

這是一個難題,看來除了一把火燒掉之外,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了。

可是于謙解決了這個問題,用一個十分巧妙的方法。

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

問題就此解決,通州的糧食將由十餘萬士兵運送入京。

看到了吧,這就是水平。

所謂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別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問題擺在眼前,能否處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謙是一個勇敢的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調兵和運糧這兩個問題聯絡在一起解決,即不耽誤行軍,還能免去民工的費用,同時保

《明朝的那些事兒聽書》 第7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