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部分 (第1/4頁)

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個孩子是這樣描述母親對他的教育的:

我喜歡媽媽,因為她特別疼愛我。雖然有時我犯了錯誤她批評我,但只要我哭兩聲,或者給媽媽說兩句好聽的,她就會對我“從輕發落”。因此,每當我犯了錯誤時,我都會撲向媽媽的懷抱,等待媽媽的袒護和“從輕發落”。

母親教育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耳根軟,心更軟。孩子犯了錯誤,只要在媽媽面前掉幾滴眼淚,媽媽就會心疼得不得了,往往就會忘記孩子犯下的錯誤。久而久之,孩子摸透了媽媽“心軟”的弱點之後,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失去作用了。這樣,在孩子心目中,媽媽也將失去權威。不僅如此,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也是十分不利的。

在生活中,受自身因素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每個孩子都會表現出很多不好的習慣,如粗心、懶惰、撒謊等。如果家長不及時地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壞習慣,它們很可能就會成為孩子成功路途中的絆腳石。

在照顧孩子衣食起居的過程中,媽媽是與孩子接觸機會最多的人,也是最瞭解孩子有哪些壞習慣的人,因此,媽媽也是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的最佳人選。但由於媽媽常常無原則地向孩子妥協,大多數媽媽的教育反而成了助長孩子壞習慣養成的推動器。

其實,如果母親能夠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多加入一些原則性的因素,那母親的角色就會由單純的慈母,變成既是慈母,又是嚴師。

那麼,母親的角色具體應該如何轉變呢?

我們都知道,面對孩子的眼淚,面對孩子的死纏爛磨,母親常常會因為心軟而無原則地向孩子妥協。因此,針對孩子的壞習慣制定一些規則,能使母親的教育變得原則性強一些。

然而,面對那些專門為他而制定的規則,孩子常常想故意打破規則,一是想試探一下母親的決心是否堅定,一是想讓這些規則永遠失效。面對孩子的故意“挑釁”,母親更不能心軟,因為只有順利地闖過這一關,才能樹立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

睡覺之前,孩子忽然感覺餓了,想吃一些零食。媽媽拒絕了孩子的要求,理由是,他們家有這樣的規定:睡前不能吃東西,因為這會對牙齒不好。

但孩子卻不管什麼規定不規定,他堅持要吃東西。為此,母子倆展開了以下的對話。

孩子(哀求):好媽媽,我實在是太餓了,就讓我吃一塊小蛋糕吧!

媽媽:我們的規定是怎麼說的?

孩子(生氣):我不管什麼規定不規定,反正我要吃蛋糕!

媽媽:我只是想知道,我們的規定是怎麼說的。

孩子(哭泣):媽媽,你太狠心了,我只是想吃一小塊蛋糕,你都不給我。

媽媽:你先告訴我,規定是怎麼說的,我們再討論媽媽狠心不狠心這個問題,好嗎?

孩子:睡覺前不許吃零食。可是媽媽,我很餓呀!

媽媽:這樣吧,寶貝,我們快些睡著,早餐我們用小蛋糕做早餐怎麼樣,到時候你可以多吃幾塊。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學(28)

這位母親的做法非常科學。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雖然孩子把自己的絕招(哀求、發脾氣、哭泣)都用上了,但這位母親始終沒有向孩子屈服。其實,母親對待孩子任何一種無理要求或者壞習慣都應如此,用規則說話,按規則辦事。

當然,在用規則說話的同時,家長還應注意技巧問題。拿上述的案例來說,面對孩子的絕招(哀求、發脾氣、哭泣),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講道理,如這樣對孩子說:“睡前吃東西,牙齒會長蟲子的,長了蟲子要看醫生,你知道打針是很疼的……”如果家長試圖透過講道理使孩子屈服,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當孩子的頭腦中出現某種慾望時,他們一般是聽不進什麼大道理的,而且一旦母親不再強調規則,而是給孩子講道理,這隻會給孩子這樣的暗示:媽媽將要向我妥協了。這反而會大大加重孩子的不合作慾望和行為。

因此,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和壞習慣,只要母親不斷強調“規則、規定”,就等於給了孩子一種明確的態度:我是不會向你妥協的。當孩子明白了母親這種明確態度之後,他們一般都會主動放棄不合作行為。也正因如此,母親在孩子心目中才既是慈母,又是嚴師。

方法二:不要對孩子束縛太緊——放寬限制原則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常常在“細微”處下工夫,例如,她們會時刻關注孩子放學回家的時間、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孩子學習成績的

《家庭教育心理學書籍》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