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打餈粑 (第1/2頁)
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又到臘月了,記憶中這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忙活起來,著手準備年貨,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一般都會提前兩個月準備年貨。 我們那兒的習俗少不了家家戶戶殺豬,燻醃製臘肉,街坊鄰里湊在一起打餈粑。打餈粑和切糖酥都是南方過年的一大習俗,90年代以前非常盛行,家家戶戶都會做這兩道食品待客,米雲家也不例外,其他省份不瞭解,湖南和湖北兩省肯定是會做的,米雲親身經歷,經常吃到這兩個省的餈粑和酥糖,餈粑和鍋盔是湖北領先,糖酥偏向於湖南這邊的口味,湖北的吃食比湖南出名點,湖南的煙比湖北出名,代表性的就是芙蓉王和硬軟白沙煙。 餈粑,在南方地區也被稱作年糕,是在過年的時候製作食用的一種特色美食,打餈粑也是農村上千年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習俗,有著濃厚的鄉村人情風味。 每當開始打餈粑,就預示著快要過年了,打餈粑也是農村家家戶戶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老少都高高興興參與,親戚鄰居們也都會互相幫忙。 餈粑的製作過程,費時費力,要經過幾道工序,才能變成象徵團團圓圓的餈粑。製作前,首先選取上等的白糯米,用井水淘洗淨,然後用山泉水浸泡一晚,當糯米被水浸透一晚後,會變得又白,又胖。然後把泡好的糯米舀出,放在竹筲箕裡,把水瀝乾待用。浸泡過的糯米會散發出淡淡的糯米味,濃郁的春節氣息。 第二天準備蒸煮糯米時,先把一個木蒸桶放在一個盛有水的大鐵鍋上,然後把瀝乾待用的糯米倒進木蒸桶裡,接著開始蒸煮了。控制蒸煮糯米的火候非常重要,如果火太大,糯米容易蒸成“幹米飯”。如果火太小,糯米就容易變成“半熟米飯”,也就不粘了,所以把握好蒸煮的火候是製作餈粑的最關鍵步驟。 蒸煮時,一般先用大柴火蒸煮約40分鐘,然後改用慢火小蒸10分鐘左右,這樣蒸煮出的糯米才會軟硬適中,香甜可口。當“蒸汽”從蒸鍋的四面溢位時,糯米的香甜味瀰漫整個廚房,每個角落都充滿了過年的幸福味道。 接下來就是打餈粑了,打餈粑是一種春節活動,它融合了淡淡的米香,濃郁的人文情懷,古老的習俗“儀式感”。 當然打餈粑也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由男子將蒸熟的糯米,倒入特製的石槽和水缸,再由身強力壯的男子,掄著特製的木錘不斷旋轉,揉打。打餈粑也是個技術活,講究快、準、穩、狠,這樣糯米才能被捶打得均勻,出來的餈粑才能磁實,有韌性。 雖然手打餈粑是一件很費勁的事情,但是製作出來的餈粑,非常的柔軟細膩,美味香甜,而且剛出鍋的糯米和餈粑也是最好吃的食物。餈粑的吃法也很多,可以直接用火烤著吃,可以湯煮,可以油炸,也可以與臘肉一起炒食……一時半會吃不完的餈粑,還可以用清水浸泡儲存,慢慢食用。 餈粑,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隨著居住環境的大變遷,生活節奏的加快,打餈粑迎新春的習俗也成了老一輩人心中,難以抹去的兒時記憶、家鄉味道,年味傳承,不論哪種感受,都飽含了人們辭舊迎新的喜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今廣大的南方農村可能還保留著打餈粑迎接新年的習俗,只是不多了,機械化的時代淘汰了很多落後的手工產業。 百度百科介紹打餈粑習俗遍及南方十多個省市,歷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二年的江西祖籍。 除夕夜“祭以塊粑支燭”的記載,可見傳說不假,歷史著實很悠遠的。 手工錘打餈粑在近十年來,家鄉已不多見,但是小時的我們卻常見打餈粑的場景,那可是每年家家戶戶很重大的一件事情。市場上現在還是有大量的餈粑賣,粘米和糯米做的機器打的餈粑,口味和小時候有什麼不一樣,已經不好說了,可能吃的心態不同了。 米雲的家鄉打餈粑通常都用的是糯米。在年尾那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辦年貨。 準備打餈粑的人家通常要在天還沒亮的時間就起來準備了。 女人們首先就開始將攢了半年的糯米淘洗乾淨,然後上到甑裡,架在盛有水的大鍋裡開始大火蒸,這個時間可能要幾個小時。而男主人則開始去準備邀請打餈粑的人,一般都是關係親近的人。 在邀請到必需的人後,就一起去抬村裡公用的地臼。地臼就是一個大石頭中間挖了個坑,看樣子是很費功夫做成的,一個村裡也就一兩個的樣子。 在抬回地臼後,大家就在家裡空地上也挖個坑將地臼放進去,周圍踩結實,於是準備工作就完成了。打餈粑需要用力打的人,還需要一位能將打好的餈粑做成圓形的人,通常都是位有經驗的老者。 不一定都會用地臼,用水陶瓷缸打餈粑也行,我家用的就是水瓷缸,記得我家河對岸僅剩的唯一一戶有編制的守村人就過河來我家幫我家打過餈粑,比較有力氣的年輕人,三十年前是40
《80後的回憶節目》 第55章 打餈粑(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