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沸點12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歡迎光臨

╱◥██◣ ╭╭ ⌒

︱田︱田田| ╰……

╬╬╬╬╬╬╬╬╬╬╬╬╬╬╬版 權 歸 原 作 者

【蓮動下漁舟】整理

附:【】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

《為普魯斯特哭泣》作者:林煜

一個文學青年的自述多年後,我們藏起眼淚,藏起渾身的刺和期望成為不一樣的自己的念頭。最終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內容簡介】

《為普魯斯特哭泣》是包含“讀書筆記”、“浮世繪”、“小說”、“遊記”等四部分的。每一個篇章都充滿了作者對生活的質問和對生命的感悟。林煜先生文筆細膩、優美,這本書記錄了他迄今為止的人生,一個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的創作,反映了這個時代的風貌特徵。

【作者簡介】

林煜,男,1972年生於浙江臨海。1993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新聞系。1998年底加入都市快報社,歷任主任、編委、副總編輯。2001年創辦十九樓網站。2006年底,創立杭州十九樓網路傳媒有限公司,擔任董事、CEO。

2006年,獲杭州新聞獎(人物獎);2010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11年,獲第十屆“杭州市十大傑出青年”,同時被授予“杭州五四青年獎章”。

=

【序言】

不安:挽留內心的言辭

黃石

林煜,與我行事大相徑庭,這幾乎讓我忘了他是我的朋友。正是如此,他必定位於那種常態朋友之外隱匿的朋友。

他曾有過兩次讓我詫異。第一次是多年前法國新小說派作家菲利普·圖森到訪杭州,為此他寫就隨筆《溫馴的抽象生活》,這是我在此前閱讀到他唯一的文章。語體簡練、潔淨,挪借了菲利普·圖森段落式的文體,引起我倏忽間的觸動。第二次是他搖身一變,從一個傳統媒體跨界到網際網路媒介CEO,令我對他的性格結構產生令人費解的矛盾性判別。

這是我第一次全面瀏覽他——僅與文學發生關係的部分,也是他的出發點(他本人卻認為是前現實狀態的終結點)。確實如此,但不僅如此。從表面上看,這僅是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一個文藝青年的文字歷程:一些十年前的隨筆,看上去似乎是獻給上世紀文學大師們的感傷輓歌(更早期的短篇小說,則是作者生命遏制性的萌動);從對普魯斯特彌留之際情緒的突襲開始,大致相同的語調述說了弗吉尼亞·伍爾夫完美的自溺、老托爾斯泰宗教式的逃離、納博科夫對於生命戲謔的凝視,以及茨維塔耶娃與里爾克抽象的悲情等等;其言辭節制有度,之間瀰漫著淡雅的脆弱呼吸,警覺的感傷,像一種為了偉大敘述消失的哽咽。

我不在乎此書的文學價值(純文學性在當代價值座標中已經丟棄)。它的意義也並不在於作者文學情結的見證。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從中意外獲得了的另一個層面的意義傳導,一種讓我陷入與隨筆中人物共同的不安——為何作者恰好反覆鍾情關注於藝術家們生活的裂縫這一剖面?無論是馬塞爾·普魯斯特,還是弗吉尼亞·伍爾夫,他和她無一例外沉溺於現實性創傷,這也是困擾所有現代藝術家的共同性母題:藝術或幻想與現實之間回溯性的錯位。正是在無法閉合的創傷性結構中,上個世紀的焦慮、衝動、逃離、幻覺、死亡並非遠離我們,反而獲得了後現實社會中的當代性意義。也許這未必是作者的自覺動機,但這無關緊要,就像一個運動員可能完全不懂力學原理,但並不妨礙他跑得快。

現實的屈辱迫使我們在不安的生活中丟失了不安。

這一時刻,作者對我已然無法隱匿,所有的動因水落石出。不安——我也豁然明白了他的那些青春短篇中隱饋著同樣的基數——從他自己現實的時間中逃離出來。離開或者告別的不是文學或時間,而是為了讓幻象成為記憶,而記憶成為回溯性真實,而現實,則是為了填補幻想的空缺。這種不安,貫穿於普魯斯特的感傷、伍爾夫的自溺,也促使了老托爾斯泰的晚年逃離;這種不安,是所有不安於現實的偉大藝術家們各種症狀的誘因,是一種在社會結構系統意識形態下的過剩,是一種抵抗現實的裂縫,但也正是生命情感脆弱的七寸。

雷蒙德·卡佛曾說:“文學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匱乏,還有生活中那些已經削弱我們並正讓我們氣喘吁吁的東西。文學能夠讓我們明白,像一個人一樣活著並非易事

《普魯斯特故事》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