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部分 (第1/4頁)

童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正當的殺戮行為,這從特別容易激昂的戰場氣氛來看,也可能是不得已的”(《進攻南京的戰鬥與屠殺事件》,載《人物往來專輯》,一九五六年六月號〔日本戰史的自白〕)。誠然,在激烈的戰鬥中也可能出現難以區別戰鬥與屠殺的情況。然而,關於日本軍屠殺俘虜和殘兵敗卒的情況,島田則閉口不談。

不管怎麼說,第十六師團的“戰鬥行動”似乎是極端殘酷的。當時陸軍省人事局助理課員額田坦在其《回憶陸軍省人事局長》 一書中, 據說有這樣一段敘述:“十三年元旦,筆者曾隨從阿南人事局長在南京告知松井軍司令官;據局長指責說,‘第十六師團長中島今朝吾的戰鬥指導是違揹人道的’,慨嘆武士道精神墮落了。”(前引《昭和的歷史》3,第二六六頁)

揚子江上的慘劇

據說,在十二月十三日南京陷落那天,不僅在揚子江岸邊,而且在揚子江面上也有成千上萬的中國軍民被日本軍殺害了。這些情況,在上述佐佐木旅團長的手記中也有記述。十二月十三日,無數南京市民和中國兵準備離開即將淪陷的南京城,渡江逃到北岸, 卻遭到日本軍的掃射, 全都死亡。石川達三對當時的悲慘情景在《活著計程車兵》中這樣描寫說:“挹江門直至最後未遭日本軍的攻擊。城內的殘兵敗卒土崩瓦解,透過這個唯一的城門逃到下關碼頭。前面就是江水,沒有—艘可以渡江的船,陸地上也沒有一條可逃的路。他們抓住了桌子、圓木和木板等一切可以漂浮的東西,企圖橫渡寬廣的長江,逃向對岸——浦口。其人數大約有五萬,只見一片黑壓壓的人群向江對面遊擊,簡直看不到江水。抵達對岸一看,日本軍已搶先等在那裡。機槍聲響起來了,好像點點雨水打在江面上。人們要想返回已不可能,日本軍己在下關碼頭佈下了機槍陣地。對由上漂流而下的殘兵敗卒,則由驅逐艦給予最後一擊。”《活著計程車兵》固然是一部小說,但作者石川達三作為中央公論社的特派記者,曾在南京淪陷後不久進入南京城,因而肯定聽到了當時日擊者真實的親身感受,並如實地作了記述。

儘管如此,“大約有五萬”名中國兵企圖渡過揚子江而出現在江面上,這個數字頗難令人相信。我認為,被害的也不只是中國兵,南京市民也為數不少。

關於出現在揚子江上的這幕慘劇,應徵入伍參加第六師團第十三聯隊的二等兵赤星義雄在翌日——十四日因公去下關時,曾在那裡看到過實際情景,他著書敘述如下:

十二月十四日,我們穿過南京城,向揚子江岸邊進發。正好是到中華門的對側、重炮陣地獅子山。

中國人在山中挖了巖盤,開出了一條路,可以讓一輛車子透過,大約每隔五十米的地方,置有大炮。據說,那是為了阻止日本海軍的襲擊。當然,敵人已經無影無蹤了。

從那炮臺上,俯視眼睛底下流動的揚子江,遠遠望見許多像是木棍似的東西在漂流。

我們下了獅子山,向揚子江岸邊走去。一路上我們看到躺在地上的中國兵的屍體,有的沒有頭,有的只有上半身,說明了攻擊相當猛烈。

揚子江岸邊的碼頭與普通碼頭一樣,是船隻啟航和停靠的地方。站在碼頭上觀看揚子江的流水,這時,一幅無論如何也令人難以置信的情景展現在眼前。

兩千米,不,也許還要更寬一些,在這寬闊的江面上,漂流著數不清的屍體。一望無際,滿眼皆是屍體。江邊如此,江中心也是如此。那不是士兵,而是老百姓的屍體,其個有成人,也有兒童,男男女女全都漂浮在江面上。屍體像“木排”那樣,緩緩地漂流著。朝上游看去,屍“山”接連不斷。似乎可以想見,那接連不斷的“山”是看不到邊的。

看來至少有五萬人以上。而且幾乎都是老百姓,揚子江的確成了“死屍之江”。

對此,我聽說是這樣的:

前一天,撤出南京城的幾萬中國軍隊和難民從下關碼頭——距那裡八公里左右的上游——出發,企圖擠上一艘僅可乘五十人左右的渡船,逃向對岸。

在進攻南京城的戰鬥最為激烈的情況下,日本海軍軍艦裝載大炮和機槍溯揚子江而上,伏擊撤退的軍隊和難民。在他們的渡船駛抵對岸前,海軍就放炮開槍,一齊射擊。猛烈的槍炮掃射,發出了震天動地的巨響。渡船直接中彈,被打得稀巴爛,全被擊沉。

我聽到這些話,當時心中就想:“為什麼連對毫不相關的人也……”

後來,我覺得這不正是“南京大屠殺”的實際情況嗎?(前引《揚子江在哭泣——熊本第六師團出兵大陸

《南京大屠殺是幾月幾日》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