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部分 (第1/4頁)

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病變,形成惡性迴圈。抑鬱的人不僅對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感到無助,而且時常會感到絕望,不相信情況會有好的轉化。常常自怨自艾,自覺沒有什麼用處。因此,內心經常會冒出自我毀滅的衝動,往往無法遏制。就如濟慈在《夜鶯》中所寫的:“此時此刻死亡是如此迷人,就在午夜裡沒有痛苦地死去吧。”

憤怒是指向對手的,而悲傷則是自我精神層面的一種退縮。憤怒的情緒狀態大都是短暫的,而悲傷是相對持久的。憤怒經過一段抗議性的痛苦之後,一般會轉入悲傷的階段。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從賈寶玉來認識愛(1)

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愛不屬於情緒的範疇,主要是因為它不具備其他情緒那樣“來去匆匆”的特徵。歌手艾敬說:愛是生產力。有時候,一個人直覺的表達會比專家們理性的概括更形象也更準確。無論如何;愛是人的一種情感是確定無疑的。這種情感的力量是最為強大的也是確定無疑的。因而,把愛作為一種能力來認識和理解是正確的和必要的。

愛是怎麼產生的?換句話說,就是愛的誘因是什麼?

艾德勒是這樣解釋的:“人類需要愛是人性的深層次需要,因為人天生是社會的人。我們是社會的人,而不是社會的動物。因此,我們不能滿足於像群居的動物那樣群居在一起。我們不可能滿足於我們彼此利用,而是需要彼此貢獻歡樂。因為我們是社會的人,因此我們需要,深深地需要,去分享彼此的生活。”

弗洛伊德認為,所有的愛都來源於*,那些看起來與性無關的愛都是由性衝動與性*昇華而成的。

亞里士多德卻不這麼看,他認為愛的來源是仁慈。如果慾望要投身到真愛的話,歡愉之念,放縱之想,肯定會升華到對他人的照顧、欣賞和尊重。

如果把愛縮小到*的範圍來理解的話,兩位哲人的區別似乎在於:一位認為性是精神交融的慾望在生理上的表達;另一位則認為精神交融的慾望不過是生理交合慾望的昇華而已。

歸結起來,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理解:物質是人類快樂生存的需要,而愛是人類幸福生活的需要。

愛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蒙田是怎麼說的。他在《論友誼》中說:“真正的友誼是我對朋友全心全意,而不是竭力讓朋友對我言聽計從。為朋友服務令我高興,遠勝過朋友對我恩惠有加,而且,我寧可朋友善待自己,勝過善待我。”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他在《倫理學》中指出:“何謂朋友?朋友就是因另一個人自身之故,而希望並促成那個人的善或顯得是善的事情的人;或因為另一個人之故,而希望他存在著、活著(就像母親之於孩子,或有過不快的朋友之間還保有那種情感)的人。”

我比較贊同弗羅姆的觀點:愛就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與獨立性的前提下,與外在的某人某物的結合。

愛,是文學家最喜歡錶達的主題。我們不妨看看他們是怎樣理解和表達的。

小說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用不少筆墨表達了痴情男女對愛的理解,其中有這樣一段,很值得玩味:“那寶玉心中又想著:‘我不管怎麼樣都好,只要你隨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願。你知道也罷,不知道也罷,只由我的心,可見你方和我近,不和我遠。’那林黛玉又想著:‘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為我而自失。豈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見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遠你了。’”

詩人特倫奇為我們創造了這樣一種愛的意境:

一切突然變得新奇,

鮮花、綠樹和大地。

她無處不在,

而又縹緲,觸不可及。

現在,我們試著順著大師們的思路對“什麼是愛的情感”作一些簡單的梳理:

首先,愛是不求回報的。愛是無私的,是毫無私心的仁慈。愛就是希望對所愛的人有益,讓他活得更好。“寧願朋友善待自己,勝過善待我”。用賈寶玉的話說,愛就是“我不管怎麼樣都好,只要你隨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願。”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看重三種事情:有用的事情、令人愉悅的事情、本身卓越的事情。與此相對應,人也有三種人際關係:建立在功利基礎上的人際關係,如政治聯盟、經濟關係以及傳統的婚姻關係等;建立在快樂基礎上的人際關係,如*慕等;基於人本身優秀的人際關係,這是一種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相互親善的友好關係。這三種關係中,只有第三種關係是愛,是真愛,是深愛。因

《開發自己的影片創作工具》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