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頁)
閃啊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59年底,甚至昂貴的豬肉罐頭也全部從貨架上消失了。1960年,四川成都肉票面額減少到“2兩”,山西太原肉票面額甚至減少到“1兩”。
為了鼓勵農民養豬,各地供銷社除了獎勵飼料以外,還給交售生豬的農戶發給相應的肉食補貼“獎售肉票”“賣豬回肉票”“返還肉票”等。
三年災害饑荒時期,上海市最困難的時候,每個居民每月只憑票供應兩食油,2兩豬肉(老秤1斤 = 16兩,1兩 = 31克)。1961年8月份以後,有幾個月由於商業部門無法落實豬肉貨源,只好停止供應。或以少量鹹魚代替豬肉。蔬菜也經常限量供應。市民的飯桌上沒有什麼象樣的菜食。
年夜飯吃肉
蘇州市一位藝術家回憶:在鋪天蓋地的票證中,最珍貴的無疑是肉票。60年代初,我們才十幾歲,當在發育期,天可憐見,每人每月發一張肉票,僅僅供應豬肉一兩(50克)。學校養豬,勞動課就是打豬草、掃豬廄。一次學校宰了四頭豬,以饗全校師生。教師們抓鬮分肉;至於學生則以小組為單元,每個小組分豬肉一兩,就聚餐。每個學生咀嚼小小的一片,久久回味。
那每月每人一張的肉票,是舉家最關注的東西。可母親將肉票集中買了豬油,細水長流兌著吃,以彌補素油的不足。每月每人髮油票一張,供一兩菜油,菜裡就幾乎不見油花。
要想吃肉享受,唯寄希望於過陰曆年。
人民政府愛人民。春節每人能從可愛的政府那兒領到許多可愛的票證,如老家蘇州發的專買茶食糖果的“七票”,可買杏仁酥、麻酥糖、蛋黃花生、香瓜子、蜜糕、長生果、芝麻糖七款食品。
最可愛的是:一張肉票的供應量較平時翻了四倍:有半斤(250克)之多!母親真善解人意,宣佈烹調久違的拿手好戲“四喜肉”,亦即越人所謂的“東坡肉”,吳人稱之謂“四喜肉”。約有三寸見方、一寸半見厚,酥爛而不失其形,色香味佳絕。為使兒女們不生爭端,來個“一人一碗,打翻勿管”。這頓年夜飯的魅力,當是可想而知!
至今記得母親顫悠悠地將一迭肉票遞給肉案屠夫的亢奮神態,也分明記得砂鍋裡溢位的醉人肉香,尤其忘不了兄弟姐妹望著肉碗的灼灼饞眼。兒女們開始了期待已久的享受。那情狀可以用“風捲殘雲”來形容:不亦快哉!不亦樂乎!
然而,樂極生悲……枯腸不滯油,兄弟姐妹先後奔到天井裡嘔吐了起來。一直吐到見青水。悲夫,肉也!
沒有上海糧票就別想在飯店吃肉
有位作家回憶:1962年夏天,孩子大病初癒,嘴巴卻特別饞。奶奶在梳頭匣子裡翻了半天,找出1斤全國糧票,並且往口袋裡揣了20元錢(也許這是她的全部積蓄了),就帶孩子去了南京路。南京路上飯店很多,但僅僅20元錢是不能進那些高階飯店的。奶奶找了弄堂口的一家小館子,帶孩子進去坐了下來。為了讓孩子開開葷,奶奶點了“紅燒獅子頭(肉圓子)”和“魚皮豆腐”兩個普通的葷菜,同時又掏出那1斤全國糧票買米飯。哪料到開票的服務員卻說:“上面規定,飯店裡全國糧票不能用,只收上海糧票。沒有上海糧票就別想在飯店吃肉!”
膜拜“彌勒佛”的權威
20世紀70年代,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居民,每人每月配給半斤肉票。而中小城鎮的配給量。更少得可憐。於是副食店裡賣肉的師傅、以及屠宰場殺豬的屠夫,成了居民巴結討好的大紅人,和背後諷刺挖苦嘲弄的物件。
普通人幾乎都餓得猴瘦,但極少數掌刀賣肉的卻格外肥胖。不僅他自己有機會(可能)假公濟私多佔些便宜,而且他的親友故舊也可以沾些光。不少回憶錄和幽默雜文記述了這種現象。通常把掌刀賣肉的尊稱為“彌勒佛”,肉案上一刀下去,就決定了一家人一個月肉食的數量和質量。
1973年詩人蔡其矯寫了一首打油詩:“當人猛增、而豬徒減,你滿臉紅光下巴疊成三層,想撈些油水的都向你膜拜。即使是混毛的淺膘的灰澀的,提著一塊走過街上也引來無數羨慕。就在這缺乏上面、私心上面、短視上面,建造起你渺小狂妄的權威。”
一滴淚珠似的食油
肉和油的故事(2)
作家張賢亮回憶說:“那時侯知識分子幹什麼去了呢?農場每兩個月才分配給我們每人一市兩食油(舊秤16兩為一市斤),請讀者設想一下如果你是單身一人,用什麼器皿來盛這比一口口水還少的食油,還要在六十天中每天炒菜都能倒一點出來?我保證你想
《知識分子和無產階級》 第2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