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傳說中的蜂窩煤 (第1/2頁)
雪涯霜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六十一章
將煤塊倒在石盤上後,張凌軒伸手握住了石碾子上的木棍,氣沉丹田,將內力集中到手和腳上,推動架子繞著石盤轉起了圈,繞幾次後,煤塊就變成了細嫩的煤粉。
煤粉磨好了,就該思考如何做煤球了。
煤球,張凌軒在前世見過的有兩種。
一種是把煤用手捏成兩個乒乓球左右大的圓條狀,架疊在爐子裡燒,這種煤球的的特點是易做,不用工具可以做成,但卻難燃,而且火候不易控制。
另一種是蜂窩煤,顧名思義這種煤球形似蜂窩,用一個模具把煤粉做成一個圓柱狀,圓柱的中間佈滿通透的孔,用一個專用的爐子把兩塊三塊煤球疊起來燒,這種煤球的特點是火候易控制,好燃好燒耐燒。
張凌軒打算做的是第二種,蜂窩煤。
在前世的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燒蜂窩煤球。那時,母親也還在,煤球在煤店就有買,不用自己做。他只見人做過一兩次蜂窩煤,那是因為有的家庭長期燒煤,在運輸、堆放的過程中,有的蜂窩煤壞了、散了就不能燒,日積月累,壞的煤球越來越
多,扔了又可惜,於是,就去借個模具,把那壞煤重新和好、打過再用。
打蜂窩煤是把和好的煤填裝進模具中,再從模具中把已成型的煤球弄出來,風乾或曬乾就行。
打蜂窩煤的模具也並不複雜,做成和蜂窩煤相反形狀,再在裡面做一塊可以活動的推板就行。張凌軒前世的蜂窩煤模具是鐵做的,如果備好材料,在裝置充足的工廠,不用兩小時就可以做好這個模具。但在古代,做個這樣簡單的模具都很困難,因為古代就算有鐵,也沒有裝置把鐵做成圓管狀,看來只能想其它辦法。
這次,張凌軒想到了竹子,而這件事兒他自己一個人可是完成不了的,所以他便讓慕容輕月將曉城最有名的王木匠請了回來。
派人去砍伐的竹子已經運了回來,張凌軒先從碗口大的竹子中,鋸出一段竹筒,然後讓王木匠找兩塊硬木板,按竹筒的內徑和外徑各製作一塊'圓木餅',而他自己則按想好的尺寸選裁起竹子子來。
張凌軒選裁了十二根直徑15毫米左右,長80毫米的竹子,準備用來制蜂窩煤的煤眼;又選裁一根50毫米直徑左右的竹子把全部的竹節打空,用來做模具的杆;最後再選裁一根25毫米直徑左右的竹子,用來做出煤球的推杆。
張凌軒做好這些工作後,王木匠的工件也完成了。張凌軒就把十二根用來制煤眼的小竹子,按需要的分佈,均勻地鑲釘在大的'圓木餅'上,然後在小的'圓木餅'上,按小竹子的位置劃好十二個洞,叫王木匠把劃線的位置掏空,讓小竹子能順利透過。
張凌軒自己把剩下的竹子拼裝成型。等王木匠完工後,張凌軒再把王木匠的工件也裝了上去。這樣,制蜂窩煤的模具就完成了。
伸手擦了擦額角的汗,張凌軒無不自豪的想,這應該是當代人使用的第一個制煤工具吧。翻來覆去的看了一會兒,愈來愈有成就感。
模具做好後,張凌軒檢查、除錯過後,還算比較滿意,就吩咐王木匠對模具的一些相對薄弱的環節進行加固,而他自己則去找鐵匠張師傅做燒蜂窩煤的爐子去了。
王木匠看著這個不知是什麼的新奇東西,雖不知它有何用,但卻也沒有出言相詢。因為按張凌軒這幾日給他的感覺,王木匠相信他不會做無用的東西。於是王木匠就按張凌軒的囑咐,一絲不苟地對模具進行了加固。
煤很重要,燒煤的爐子當然也很重要,既要能讓煤充分的燃燒,又要能隨時控制火候。
因此,張凌軒不禁想到了前世,因為前世過於窮困,所以別人家都用的是天然氣,而他們家卻仍舊是用的煤爐,據他所知,前世燒蜂窩煤的爐子有固定的,有移動的,有單眼的,有三眼的。固定和移動都是用同樣的爐膽,而單眼和三眼的爐膽就不同。
於是,張凌軒讓慕容輕月找來了曉城有名的鐵匠張師傅,想讓他幫做爐膽,模具已經決定了煤球的大小,他根據煤球的大小讓張師傅做單眼和三眼的爐膽各一個,張師傅問明瞭要求後爽快地應允了。
吩咐好後,張凌軒又回到了王木匠這裡,此時,王木匠已將模具加固好,張凌軒又請王木匠幫做爐殼。
在張凌軒的前世,人們普遍喜歡用移動的蜂窩煤爐,移動煤爐的殼一般是用裝東西的鐵皮桶做成。但在古代,哪裡有什麼鐵皮桶?所以張凌軒只好讓王木匠幫做兩個類似木桶狀的爐殼,用一節竹筒做爐門,爐門蓋也用一段帶節
《閩侯海創光電有限公司最新招聘》 第61章 傳說中的蜂窩煤(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