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國基石:中國精英政治的開端(2)
所以,對於歷史的學習與思考可以從這兩個較為科學的方面來進行:第一是理解歷史是人類行為與自然之間在一定時空條件下造就的既成事實,因此,這樣的歷史必須是真實的,還原於人本的(這樣的認識使我們擁有一個從容與客觀的歷史態度)。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或者軍事抑或是一樁歷史的小民事件(哪怕是一個神話誕生),也無論它發生在哪一朝哪一代,都與當時的諸種社會環境與人文景況以及歷史事件的主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當我們還原這個歷史的時候,可以使用解知與想象(主觀的我),但不可以否定事實(客觀的存在),這樣,我們或許能夠透過歷史而看清楚今天和自己,使之成為鏡子,甚至透過歷史還可以預測未來(這是觀史的目的);第二是善於提出歷史問題。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歷史辯正思想,這種辯證思想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許多阻塞在今天的疑惑。第二個方面與第一個方面本身就是一個辯證的話題,它類似於:它存在以及它為什麼存在?很快,這個辯證思想就會使我們既能深入歷史,同時又能淺出於當今。
在這裡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當我們看到歷史軸線上所出現的東西方人類社會發展的高潮與低落時,面對這樣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有必要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造成了一個人類時代的繁榮?又是什麼使一個人類時代頹然而光榮不再?
多數情況下,許多人所回答的答案往往會不正確或者不合邏輯(這是基於真理的少數性原理,這一原理類似於一隻標靶上的圓心只會有一個而非圓心的面積則會大很多)。大多數人會怎樣回答呢?他們會說:人類的繁榮一定是因為物質的豐沛和生活的富足。這樣的回答往往是就事實而說事實,恰恰是違背歷史辯證法的。人類時代的繁榮或是歷史中的上升時期(無論是物質還是文化),往往都與社會物質豐沛這一表面成果無關(甚至更多情況下是在物質匱乏的前提下發生的。我們可以舉出許多歷史上的例子),社會物質繁榮只是人類時代上升與發展的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前因(有時這種結果甚至成為歷史沒落的誘因)。那麼,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前因與原動力究竟是什麼呢?歷史上,有關這個問題的討論是很容易形成唯物與唯心兩派的爭論。
如果這個問題辯論清楚了,推及至今天和我們的將來,那麼,一個國家大光明的時代也就很好勾勒了,剩下的只要我們去做就行。
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可以從歷史中看到:一個人類上升並帶來繁榮結果的歷史,往往與一位英明的君主或是統帥有關(當然還會有一群同樣優秀的輔佐者),而一段頹敗或黑暗的歷史則將與暴君和無能之輩脫不了干係(自然也會有一夥奸黨亂臣在其中)。那麼,這是否就是我們所需要的答案?這樣一個明顯性的歷史結論是不是來得過於簡單?或者說很容易演變成為歷史的個人英雄主義?這一結論背後還有什麼值得挖掘以及它的根本義理(我指的是客觀存在的某種規律性)會是什麼?曾經處於歷史興替交關的唐太宗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曾指出過君有道與無道的差異,這個玄機奧秘,是否就在於“道”的裡面?如果是,這個“道”的準則是什麼?
我在思考唐太宗以及他所主持的貞觀之治時,就很想就此作一番研究。而《華文漫史》的最終目的,除了介紹中華文化的延綿歷史,其最重要的工作也在於此。不然,真是讓歷史成為了歷史了(這樣的教科書實在是太多)。
中國國家歷史發端的秦始皇帝的統一之大治,其居功至偉而不可沒,然而這一大治很快成為一片狼籍的國家傾覆,這樣的結果,是可以總結的;繼而我們也看到了漢代“文景之治”,經及繼此一治之下漢武帝的文治與武功,方有大漢的江山;再繼之時我們還看到了曹操之於三國而願天下歸心的嘔心之治,然而歷史卻未能遂其心願,最後以四百年的國家分裂告終,歷史到達唐太宗李世民的時代,卻僅僅只是數年功夫,這位太宗皇帝就將一個破碎河山重新收拾了起來,直至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秦皇漢武、魏帝與太宗,都不能不算是天下的統帥了,卻為何天下有不治,有平平之績也有大治呢?真是天下久分必合而久合必分的古訓在冥冥中起作用?還是另有人為努力的奧秘?將這一歷史之大問放之於四海,看歐洲,看古羅馬,看新大陸的美利堅,看今天的中國和未來全球人類,是否都存在相通並適用的一個客觀本質規律?
。 想看書來
大國基石:中國精英政治的開端(3)
關於國家興亡、歷史興替,一直都是人
《中國文化復興介紹》 第2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