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部分 (第1/4頁)

月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樣的家庭期望,這樣的家庭教育,曾國藩理所當然地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此時,曾國藩最大的願望就是實現父親追求終生的夢想——考取功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父親直到四十三歲,經過了十七次考試才中了舉,入了縣學。可見,參加科舉之路是多麼艱難。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8。少年修學路

當時的晚清社會,舊秩序到了將要崩潰的邊緣,而社會前進的方向卻茫無頭緒。國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外,列強虎視眈眈,可謂內憂外患,百弊叢生。

但這種大氣候絲毫不影響曾國藩的修學之路。

清代的科舉考試繼承了明朝的考試製度,到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明令廢止科舉制度,在這二百多年中,沒有太大的變化。曾國藩從識字讀書到開始踏上仕途,耗盡了二十三年的時光,才真正吃上了官飯,實現了曾家祖輩幾代人的夢想。

童年的曾國藩性格比較沉靜,從生下來一直到三、四歲都很少啼哭,這一點和其他小孩有明顯的不同。他從小就被全家人捧為掌上明珠,和外面流浪的孩子或出身在貧苦農家的孩子相比,簡直就是掉在了蜜罐裡,幸福死了。不過,人總是要慢慢長大,童年的美好生活也會一點點地成為美好的回憶,好像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

和現在的孩子一樣,出門上學需要有個大名。曾國藩五歲的時候就開始認字讀書,取學名叫子城,字伯涵。“城”是“成”的諧音,家人渴望他早日成龍,功成名就。

曾星岡為了幾個孫輩能有出息,考取功名,特意花高價從長沙聘請了私塾老手陳雁門做啟蒙老師,陳雁門是一名六十二歲的老秀才,手底下出息過兩個舉人門生。他是名震三湘育人有方的私塾高手。

曾國藩七歲時,父親曾麟書因為參加童子試屢試屢敗,便設立私塾,取名字叫“利見齋”,這個名字其實極為俗氣,由此可見為什麼屢試屢敗,真是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不過,私塾中授徒十多人,勉強還能混的過去,不至於關門倒閉。

曾麟書知道自己天分不高,有生之年取得功名的希望已經非常渺茫,於是便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兒子身上。可他自己就是死讀書、讀死書,所以在授課方面也沒有什麼高招,只好讓兒子也是下足功夫讀書習字,從早到晚不停地督促、指導,就連吃飯、走路、睡覺都嘟嘟囔囔,爺倆兒相互提示,背誦詩書,倒顯得其樂融融。

可六、七歲的孩子正是貪玩的年紀,每天在父親的監督下學習,童心未泯的曾國藩被過早地剝奪了童年的歡樂。就這樣,曾國藩跟著父親一共學了整整八年。

鄉村的私塾生活寧靜而又平淡,就好像一杯白開水一樣。但曾國藩對於讀書做學問,卻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並且對煩人的八股文章,也表現出足夠的耐心。這一點讓曾麟書尤為歡喜,知子莫若父,從兒子身上,他已經看到那個夢想離他越來越近。

其實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耐心比拼的過程,誰咬牙堅持到最後,誰就可能獲得成功。

雖然鄉野中的這種平靜隱逸的生活就像冬眠一樣,讓人都快失去了知覺,但人是好面子的動物,尤其是生活在養尊處優環境中的曾國藩,雖然還比較年幼,卻極其重視自己的面子,他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挑戰或蔑視他所謂的面子。從小他就很有心計,誰要是和他過不去或得罪了他,他就會深記在心,找機會狠狠地報復一下。

九歲那年,曾國藩跟隨父親到桂花塘一位姓歐陽的人家中就讀。一天,他與主人家的小孩發生口角,小孩子間吵吵鬧鬧,在所難免,可主人卻寵慣自己的孩子,不問青紅皂白就把曾國藩痛罵了一番。

無奈,為了保住飯碗,當時在這傢俬塾教書的曾麟書不僅把自己的兒子責罵了一番,還連連向主人家賠不是。主人家這才罷休。

本來事情就該這樣結束了,可這件丟面子的事情偏偏發生在曾國藩身上,註定不會就這麼草草了結。

果不其然,曾國藩把這件事暗記在心,到了放學的時候,偷偷把主人家的金魚缸底部打破,水乾魚死,他這才解恨離去。

可見,曾國藩是不好惹得,明的不行,我就給你來暗的,當時他肯定在想:誰惹老子生氣,老子就讓你付出血的代價。

雖然曾國藩在少年時和普通人一樣,也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的,但是,他並不是長期沉溺在這狹小的恩怨相報中,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常常自我反省。這樣,他才成為了一個不平凡

《曾國藩先生》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