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5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可見作者之功力。此書由於內容富於魅力,其文體之妙、語言之美,在有限的篇幅中容量如此之大,為文壇少見,因而成為極受讀者歡迎、常印不衰的散文作品。”

請注意那些修飾成分,比如“細聲細氣”、“甜滋滋”。這是本色、感性又十分恰切的享受表達,那麼小心翼翼,又由衷相投,簡直是知己間的絮語,與《金薔薇》的整體語感、語氣和語境十分諧和。因為《金薔薇》實際上就是一部關於文學與生命、語言與情感、人與生活的相互呵護、赤誠相待的書。人間煙火中自得的優雅,美不勝收;出類拔萃後的返璞歸真,絕非眼花繚亂。作為經典的《金薔薇》,永遠有一種溫度,這種溫度超出正常體溫那麼一點點,不至於發燒,面對它總會覺得胸膛裡鼓盪著傾訴的衝動,季節、時光、景緻、際遇、生命、心智……掛念著要給一切走進記憶和牽念的東西,以呵護,以珍重,以祝禱,以依戀,以疼惜,以嘆惋,以撫愛,以感恩。

這隻應該是清新純粹的熱戀的感情。這種感情被童話化了,所以天真無邪。先是對文學的深深著迷,然後是對不可逆轉的生活流程的特徵性細節的留駐。《金薔薇》裡《珍貴的塵土》如此,《金薔薇》給出的文學理想尤其如此是變剎那為永恆的神力,是讓黑暗點點發光的魔法,任何複雜難辨、愁苦難言,在這裡都過濾為透明的歡悅和單純的傾慕。

愛,構成的是守護和抵禦的雙重力量,“細聲細氣”不等於綿軟無力,“甜滋滋”更不就是甜膩膩。面對現實的零碎、粗暴和餘地的逼仄,有愛的心志更加在乎靈魂深處的“日升月恆”。

這是不考慮時空背景因素的閱讀直感,凡是經典,大概都可以有不考慮背景即可常溫常悟的品質。童話般的愛意和優美,應該是《金薔薇》永遠令人動情的吸引力所在。可是經典都不是憑空誕生的,它的母體,它長成後在各地讀者間的傳播交流,都帶著特別的背景因素,這些因素也構成了經典附帶的和被賦予的另一種親和力。

《金薔薇》俄文版的出現,時在1956年。此時已是蘇聯的斯大林後時代。

1956年,是前蘇聯文學史上極其重要的金質年份。封凍經年的大河主幹那陰森發白的表情發生了變化,冷酷僵硬的面孔顯出皸裂的痕跡,冰面滲出了微藍的水汽,巨大的冰坨開始鬆動並挪轉,逐漸漂移,互相碰撞,轟響中冰塊歡舞,勢成壯觀的凌訊。作為蘇聯獨有的精神生態大轉型的宏大而精微的傑出寫照,巴烏斯托夫斯基的好友,年長他一歲的愛倫堡向世界貢獻了名作……長篇小說《解凍》。

而在這一年2月,似乎《解凍》並未真正面世,蘇聯文學界舉行了慶祝愛倫堡65週年誕辰晚會,在文學博物館,巴烏斯托夫斯基致開會詞《伊里亞·愛倫堡》,他的聲音錚錚如鐵,不容置辯地將要進入文學史屬於愛倫堡的那些篇頁:“愛倫堡是一個比作家更偉大的形象,他不僅是一個天賦超群的作家,不僅是一個詩人、記者、演說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一個爭取和平的堅強戰士和奮不顧身的文化保衛者,他要使文化免遭種種殘酷的破壞,不管這種破環來自何方。

“愛倫堡作為一個作家的命運是一種之所以令人羨慕,是因為經過多年的排除任何次要影響的獨立勞動之後,現在他有權同全世界說話。他的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他所寫的和說的一切都在億萬人的心中引起反響。

我們每個人都想象著那個人人熱烈嚮往的時代,這是一個永久而幸福的和平的時代,自由、理智的勞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飽經風霜的人類理應享受安寧和幸福。

一旦這個時代到來,一旦光明的太陽在擺脫了恐懼和暴力的明媚大地的極為純淨的上空升起,人們就會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懷念所有那些為了這個時代的到來而貢獻了自己的勞動、天才和生命的人。

在這些人之中,伊里亞·愛倫堡必將名列前茅。”此文收入巴烏斯托夫斯基的《面向秋野》(中譯本由湖南文藝出版社1985年出版,1992年又出新版,張鐵夫譯),是他另一本稍晚面世的與《金薔薇》品類相近的書。我們從“比作家更偉大”、“文化保衛”、“同全世界說話”、“飽經風霜”、“擺脫了恐懼和暴力”這些硬漢般的字眼裡,既看到了巴烏斯托夫斯基一貫微小的細聲細氣之外嚴肅、激動的慷慨陳詞,也感受著那一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凍土之國文化返春時節的風聲。一個大作家對另一個大作家由衷的讚頌,立場不是在交誼的狹小區域裡,而是站在民族和人類的大地上。

《金薔薇》在1956年出世,有著比文字

《金薔薇珍貴的塵土講了什麼》 第2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