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1/4頁)
春溪笛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牧場》/春溪笛曉
第四十二章
沈姨問清楚是誰後,讓保安把人放進來,並起身去開門。來的是收容所負責人和她的丈夫。
收容所負責人一看就是優渥生活養出來的,她的丈夫卻不一樣。男人叫楊漢生,腰板挺直,有雙大腳,面龐憨厚,看著是個老實人。
夫妻二人在薛女士的邀請下落座,楊漢生先開了口:“本來應該早些過來道謝的,但敏慧的病這才養好,所以拖到現在才過來。”
收容所負責人叫許敏慧,她家境好,父親當過國有企業廠長,後來扯著經濟形勢大好下海經商,攢了不小的家業。
可惜許敏慧父親去世後兒女都是沒什麼天分,把家業分了分就散了。
許敏慧在分遺產之前,曾經下鄉當過植保員,到各個生產區的村子宣講栽種與用藥的科學方法。
楊漢生是許敏慧同學,也是許敏慧同事,兩人相濡以沫地在幹著植保員的活兒。
後來許父去世,許母讓人把許敏慧弄回城裡,楊漢生也拼著靠進農業廳,才入了許母的眼,讓他們結了婚。婚後楊漢生還是管著農業這一塊,許敏慧卻轉去收容所,想辦法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
這麼多年來雖然辛苦,許敏慧卻從來沒生出過退意。可病了這麼一場,又看到收容所在公眾關注下脫出了困境,許敏慧對自己的堅持產生了動搖。
許敏慧過來除了是向章先生道謝,還希望從章先生這裡得到一些問題的答案。她幽幽地嘆氣:“章先生,您說是不是讓更有能力的人來管理收容站,對收容站會更好呢?”
章先生端著水的手微微一頓。
收容所這地方,幾乎沒有人願意管,他會出手也是因為章修嚴已經讓孫醫生捲了進去,又發生了那麼嚴重的疫情。更有能力的人來管理,自然會讓收容站爭取到更好的資源、更多的資金。
但是,首先要有這樣的人——有能力,而且願意到收容站去。
像許敏慧這樣家庭富足、生活無憂,才能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收容站。
章先生說:“這次之所以能引起這樣的關注度,是因為疫情的爆發與公眾密切相關。”他平靜地分析,“在此之前即使換一個人來管理,也不一定能為收容站爭取到什麼。而在此之後,只要能確立明確的收容制度與救助制度,收容站的工作就會步入正軌。”
許敏慧聽了章先生的話,頓時大受鼓舞。她說:“我住院這段時間想了很多,也準備趁著這個機會好好整改收容站的各項制度。等我擬定新制度之後,會立刻向上提交。”
章先生點頭。許敏慧和楊漢生這次過來等同於向他表明立場。像收容站這種沒有什麼大用處又需要長期投入的地方,對他而言有和沒有其實沒多大差別——對其他人而言也一樣。不過既然許敏慧夫妻都上門來了,章先生自然也不會把人往外趕。
章先生頷首:“這樣就好。”
楊漢生遲疑了一下,開口說道:“章先生,我帶著的農業基地出了個新成果,是我和我學生經過幾年試驗摸索出來的,是我家鄉的楊家浜貢米雜交稻。貢米品質不變,甚至比以前還要好一些,但產量可以提高三倍到四倍。”他正了正臉色,“如果章先生願意支援我們做定點試驗的話,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確定是不是真的可以大規模增產了。”
章先生眉頭一跳。
楊家浜貢米,是市裡一個重點專案。前幾年還曾鬧出件事兒:島國人過來這邊訂購楊家浜貢米,還買了種子回去。第二年一家島國米業就往三角洲地區“出口”島國有機米,價錢翻了十番都不止,還特別收歡迎。有人去三角洲出差,嚐了嚐這個“島國有機米”,發現口感和楊家浜貢米差不多。回來一查才知道,那所謂的“島國有機米”就是從這邊賣出去的,回頭換了個包裝就讓島國人賺了十倍的錢。
自那以後市裡就大力扶持楊家浜貢米專案,把楊家浜貢米的名字打了出去。現在的問題是,市場有了,價格有了,產量卻跟不上,可把專案組成員急壞了。
偏偏越是著急,產量越是直線走低。要知道這楊家浜貢米比較嬌氣,對環境要求高,而且秕穀率特別高。所謂的秕穀,就是空殼谷,裡面沒有米粒。這個谷種天生就這樣,連家中世代種植它的楊家浜人都毫無辦法。
眼前這楊漢生居然說他和他的學生們研究出了可以提升產量的貢米雜交稻?章先生沒有高興地太早,而是將楊漢生夫妻二人邀請到書房。重新坐定之後,章先生才說:“我可以到你們的研究基地看
《小牧場完結小說》 第42章(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