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思想大全 (第1/8頁)
絕命谷的道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 扁鵲:提出“六不治”原則,強調疾病預防和早期治療。
2 華佗:倡導外科手術,主張運動養生。
3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六經辨證思想,重視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4 孫思邈:“大醫精誠”,強調醫德修養和對患者的關愛。
5 錢乙:注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在兒科用藥上有獨到見解。
6 劉完素:“火熱論”,主張用寒涼藥物治療疾病。
7 張從正:“攻邪論”,善於運用汗、吐、下三法祛邪治病。
8 李杲:“脾胃論”,強調脾胃在人體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9 朱震亨:“相火論”,提倡滋陰降火。
10 葉天士:創立衛氣營血辨證論治體系,指導溫熱病的治療。
11 吳鞠通:提出三焦辨證,豐富了溫病的診治方法。
12 王清任:重視解剖,主張活血化瘀治療疾病。
13 李時珍:對藥物的考證嚴謹,注重實踐和觀察。
14 皇甫謐:針灸學方面的成就,強調經絡穴位的作用。
15 葛洪:提倡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
16 陶弘景:對本草學的整理和發展做出貢獻。
17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病因病機的深入探討。
18 王冰:對《素問》的整理和註釋。
19 薛雪:對溼熱病的研究和見解。
20 唐宗海:中西醫匯通思想。
本草綱目 部分
1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2 甘草:味甘,性平。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3 黃連:味苦,性寒。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4 當歸:味甘、辛,性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5 黃芪:味甘,性微溫。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6 白朮:味苦、甘,性溫。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
7 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8 熟地:味甘,性微溫。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9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10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11 山藥:味甘,性平。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12 枸杞:味甘,性平。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13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14 金銀花:味甘,性寒。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15 連翹:味苦,性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
16 魚腥草:味辛,性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17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18 大黃:味苦,性寒。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溼退黃。
19 芒硝:味鹹、苦,性寒。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
20 蘆薈:味苦,性寒。瀉下通便,清肝瀉火,殺蟲療疳。
21 桃仁:味苦、甘,性平。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22 紅花:味辛,性溫。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23 川芎:味辛,性溫。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24 丹參:味苦,微寒。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
25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26 麻黃:味辛、微苦,性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27 桂枝:味辛、甘,性溫。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
28 紫蘇:味辛,性溫。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29 生薑:味辛,性微溫。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
30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
31 薄荷:味辛,性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
《為什麼百度和高德高速收費不一樣》 醫家思想大全(第1/8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