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頁)
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墮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悵悵。
這種體裁,具有明快的節奏感,讀來很順口。對於研究古代民謠,是珍貴的資料。
第六節 韓非與《韓非子》
韓非(約前280—前233),韓國的貴族,荀子的學生,生活於戰國末期。起初秦始皇讀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來到秦國。他的同學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動搖自己的地位,將他陷害入獄,最後自殺於獄中。他的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韓非雖師從荀子,思想差異卻很大。他綜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發展成為自己完整的理論,著重談治國的法術,供君王採用。對於儒家,他是斥之為“蠹”——蛀蟲的。韓非是一個聰明、深刻的人,對當時人情世故看得頗為透徹。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經教育感化而為善,只相信賞罰分明,以利驅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韓非子》,構築了一整套極端專制主義的、嚴厲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論,讀來令人不寒而慄。不過,對於研究政治學,這是一部極重要的書。
從文化思想來說,韓非鄙視一切屬於藝術、美感範圍的東西,是一個徹底的功利主義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他懂得運用各種手段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從邏輯的嚴密、論述的細緻、條理的清晰來看,還要超過《荀子》;因為他喜歡把道理說得很透,一層一層地鋪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長(如《五蠹》約有七千字);因為他的思想尖銳,又很自信,所以文風峻峭,鋒利無比,語氣堅決而專斷。他還善於運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來論證事理,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嚴其刑也。(《五蠹》)
文章從常見的生活現象來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謂深刻明切。但取例極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難一》)
這就是常用成語“自相矛盾”的出處。原來用於攻擊儒家同時讚頌堯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二者不可能並存於一時,表現了韓非對於邏輯嚴密性的要求。其他如“守株待兔”、“鄭人買履”、“濫竽充數”等,都是生動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廣泛引用。
《韓非子》標誌著先秦理論文的進一步發展。其實,後世的理論文章,可以與之相比的也不多。
第四章 屈原與楚辭
第一節 楚文化和楚辭的形成
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很早就孕育著古老的文化。楚民族興起以後,成為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遲在殷商時期,楚人已經同北方政權發生關係;至西周初,據說鬻熊曾“子事文王”,後來熊繹又被成王封於楚(《史記·楚世家》)。這應該理解為周王朝對楚人實際控制江漢地區的承認。至春秋時代,楚國迅速發展壯大,兼併了長江中游許多大小邦國,成為足以與整個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莊王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戰國時期,楚進而吞滅吳越,其勢力西抵漢中,東臨大海,在戰國諸雄中,版圖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說法,意謂秦、楚二國,最具統一全國的可能。最後楚為秦所滅。但楚地的反秦起義,又成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漢王朝的建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楚人的勝利。秦、漢大一統,最終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匯,也由此形成了偉大的“漢族”。
楚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與中原文化進行交流。春秋戰國時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詩》、《書》、《禮》、《樂》等,也已成為楚國貴族誦習的物件。《左傳》記楚人賦誦或引用《詩經》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終保持著自身強烈的特徵,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因而楚人長期被中原國家看作野蠻的異族。《小雅·采芑》記敘周宣王南征楚國之事,說:“蠢爾蠻荊,大邦為讎。”並把“蠻荊”與北方的玁狁並列。《魯頌·閟宮》又把楚人與北方戎狄並列,同作為應予嚴懲的物件:“戎狄是膺
《中國文學史錢穆讀後感》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