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祭刖�訓潰�災倫呦蛞桓鐾耆�煌�姆較頡T�嫉墓砩癯綈蕁⑸襝紗�島透骼唷胺絞酢奔盎評涎�抵械納衩刂饕宄煞鄭�灰恍┭д呷嘣諞黃穡�鸞バ緯梢惶追淺F嫣氐難�怠6�凰�潛臧竦牧講康姥г�洹獨獻印貳ⅰ蹲�印分械哪諶藎�謖庖恍灤搜�抵校�丫�現廝跛��詈籩沼誄晌�饊仔卵�擋豢苫蛉鋇拿覽鱟笆危�耆�涑曬砩竇漓牒蛻襝煞絞醯母接梗�鈧粘晌�院蟪魷值牡瀾湯狄隕�嫻鬧匾�枷牖� �

其實,先秦的道家著作《老子》中,雖然含有諸多神秘主義的思想,但並沒有神仙滿天飛的描述。甚至,字裡行間根本找不到任何神仙的影子。在《莊子》和隨後的《列子》中,才開始漸漸談到神仙與仙境。

如《莊子·天下篇》中:“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這段文字,給我們這樣一個印象:一位在世間生活了10個世紀的千歲老人,對這個眼前的世界,感到了厭煩,想要“移民”到天界(帝鄉),去享受永遠不死的神仙生活(身常無殃)。這明顯地含有世間長壽與出世成仙的思想。再如,《莊子·在宥篇》記載廣成子對黃帝說:“我修身兩千百歲矣,吾形未嘗衰。”按照《莊子》所述,廣成子應該是仙道之術的鼻祖。這一記載,很明確地暗示了修身可以得到長壽。

《列子》更在此基礎上,談到具體的神仙境界。《列子·湯問篇》載:“其山高下週旋三萬裡,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裡,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縞,珠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神仙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我們看到,這些仙境廣闊無邊,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雖然沒有翅膀,但飛來飛去,沒有任何問題。這些完全可以被看做是後來神怪小說中,孫悟空及眾神仙們騰空飛天的原始版本。這些神話,顯示了中國人特有的抽象思維能力。相比之下,西方那些會飛的神、天使,往往會被藝術家們人為地創造出兩隻生硬而帶羽毛的翅膀。我們的祖先,顯然不願意那麼麻煩,雙腳一蹬,衣帶飄飄,騰雲駕霧,豈不瀟灑簡單?這才叫真正的神仙境界。

你的樣子很古怪(3)

此後,這套學說開始越來越多地服務於以鬼神崇拜為目的的祭祀與方術中。此時修身成仙、煉丹服藥、服氣辟穀等道術,也在慢慢發育,逐漸趨於成熟,並被最高統治者尊奉。

因此,佛教傳入後,在這一大環境下,不得不選擇一種適合生存的方式,這就導致了一個尷尬的結果。原本排斥神仙之道、祭祀之術的印度佛教,不得不與這些土生土長的神仙道法進行妥協甚至苟合,甚至不得不依附於這些已經非常成熟並且深具傳統的道術。結果使得佛教很快在這個輸入國,被人們誤解為是另一種道術,使得它與道家的界限逐漸模糊。所以,先天不足,必然導致後天畸形。

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儒、道與佛教經歷了一番相互爭論後,發現你吃不掉我,我也吃不掉你。他們當中的一些聰明人,就開始攪渾水,來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後,兩種背景完全不同的文化,就在中國這塊特殊的土地上,被搞得既授受不清,又難分你我。既然分不清楚,就只能“考證”一番,誰是源頭、誰是支脈?這個時期以佛教為主體的三教同源說,顯然佔了上風。如同佛教進入西域後,很快被西域化一樣,已經西域化的佛教,進入中國,也會迅速地被中國化,否則它面臨的將是被徹底排斥的危險結局。如果說,最初的夷、夏之辯,是一種“文化衝突”的話,那麼佛教的自我改變與調整,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文化妥協”。

到了碩學皇帝梁武帝時期,主動將三家學說進行融會貫通的過程,就可以稱得上是“文化融合”了。這種融合,漸漸地不再有國界之分,不再分彼此。來自兩個截然不同國度、發源於不同土壤的文化,竟然被理解為具有傳承關係而同出一脈的東西。這既讓人啼笑皆非,又令人感到欣慰。啼笑皆非,是因為這種文化的融合,已經使得他們各自的學說,變得與原始學說相去甚遠,反而越發接近對方的學說,使得個性減弱;令人欣慰的則是,兩種文化透過相互地吸收、融匯甚至是附會,變得更加絢麗多彩,他們之間的相互對抗與惡性競爭也越來越少,共性隨之加強,代之而來的,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攜起手來,共同謀求未來的發展。

梁武帝的旗幟高高飄揚(1)

面對這種中外融合、略顯古怪的文化,梁武帝似乎沒有感到絲毫的驚詫。雖然,此前他已經完全認同甚至大力推行了“三教同源”的學

《南朝簡史》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