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生活散記·萬載古城 (第1/1頁)
yhmyzs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易中生 我出生和工作的上高和我現在生活的宜春都是與萬載為鄰。但到最近才聽說有一個萬載古城。 從宜春出發到萬載縣城只有36公里。每隔15分鐘有一趟城市公交到萬載,票價是8元。在火車站到汽車北站沿線都可以乘坐。到萬載後,挑離古城最近的石油公司站下車,大概步行一公里可以到達。 這個萬載古城的景點在縣城中心偏西南的位置。據介紹,實際上對外宣傳也就是三五個月的事情。我們從東北角進去,有古色古香的民居。最有特色的就是山字屋,這樣的房屋造型在我們這一帶早前極為普遍,在人們看來,這樣的房屋既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也顯得房屋有氣勢。現在這些房屋裡大多在搞商業經營。從成色看,建築年代不是很久遠。 過一小橋,就到了古城核心區域了。從介紹看,這裡的建築主要是宗祠和名人祠,比如有郭氏宗祠和易氏大祠等,這易氏大祠就是居住在萬載的十支易姓後代集資建築。更多的是名人祠,多是該名人後人為了彰顯名績而建築以資紀念。比如郭烈公祠周文公祠。這些祠堂很難看出有怎樣的排列順序,向座也不一致,大門各向一方,後背都集中在一起,人們在這裡遊覽,可以轉一個圈把這些祠堂看個遍,這種佈局與我們南方很多鄉村建築很不一樣,一般是坐北向南,而這樣臉對四面八方是不是有講究就只能推測了。像這樣的格局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去推測,一是為了防外來攻擊,因每個方向有面對,也就是有防範,任何方向有警覺,一方發現,各方響應。二是為了不分伯仲,如果一字排開,就有中間左右之分,而這樣一個圓形就很難說誰為伯誰為仲了。 初看起來,這些房屋都不怎麼舊色,開始時候我還認為,這些祠堂是從萬載各地為旅遊需要而搬遷到這裡,一是成色比較新,在材料使用中新舊夾雜。二是實在不好理解,在宗法觀念極強的明清時代像祠堂這樣威嚴的建築會多姓建在一起。但經過全面觀賞後覺得是有這樣的可能。 從萬載縣城古地圖來看,這古城所在的田下村一帶,一直不是縣城中心,按現代地圖製作原則,都處在左下角,也就是在縣城西南角,縣衙儘管與這裡離得不遠,但那裡是官,而這裡是民。官要民來護衛,而民要官來照看,於是就形成了這種官民相依的情形,而這田下村一帶祠堂只是縣城邊上的一個護衛點,估計這古縣城四周有不同性質的民間護衛。 現在這裡儼然是萬載地方文化的一個載體,傳統工藝地方文化都在這裡陳列展出。這些祠堂也在繼續發揮著它的作用,接待遊客觀賞用餐,還有酒店辦在這裡面,顯得古香古色,顯得典雅。四周的現代建築與它相映成趣。 但我覺得把它命名為萬載古城有點不相符,因為它只是古城的一點,甚至只是古城邊的一點。以一點代全貌,也太小看萬載古城了。不如說萬載古祠群更實際些。 2019.10.7喜歡實事閒說()實事閒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宜春生活散記·萬載古城(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