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協議就是用來撕毀的 (第1/2頁)
龍吟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龍興四年六月份,公元947年,時年李晟基三十九歲。
與高昌的阿斯蘭汗議和後,李晟基用其長子博格拉汗福薩換回了伊州城外的十幾萬軍民。
此時正值議和後的半年,老阿斯蘭汗在蒲類海、瓜州兩戰中損失慘重,不過他又從包括回鶻族在內的各大部族中抽調了一萬五千騎作為自己的親衛軍,六月份剛至,便帶著丞相尚福到北庭的天山草場避暑去了。
長子、次子都遭受了慘敗,阿斯蘭大怒之下自然沒有好眼色,他將福薩打發去雙河鎮守邊疆,將福薩打發去蒲昌鎮守,將三子裡薩調回高昌主持大局。
不過此時除了焉耆、龜茲一帶還有一萬騎、雙河還有五千騎的精銳以外,其餘城池城池只有步軍駐守了,而北庭一帶的突騎施人自從上次在瓜州之役損失了首領沙裡姆以及大部分精壯後,對高昌回鶻也是陽奉陰違,當地的胡人也差不多,劉繼勳死後,讓其出動大軍為高昌人四處征討是不行了,鎮守城池還差不多。
具體駐軍情況李晟基已經透過細作打聽到了:
蒲昌:五千騎,扼控伊州方向
高昌:一萬步軍
輪臺:五千騎,扼控蒲類海方向
雙河:五千騎,扼控喀拉汗國方向
龜茲:一萬騎,扼控姑墨州方向
焉耆:三千步軍
阿斯蘭汗的大帳就設在輪臺附近天山北坡的草場上。
至六月份,慕容延釗的第四師、嶽軍候的第五師、韓令昌的騎兵第六師基本整訓、裝備完畢,而鎮守雲中一帶的姚猛騎兵第一師、劉承威步軍第一師都增加了五千人,變成了加強師的角色,李晟基就靠這兩個師以及地方守軍扼控媯州、雲中郡以西的廣大地區,當然了,談謙的步軍第二師仍然扼控呼延谷方向。
而高彥均的騎兵第二師、楊重貴的騎兵第三師、契必信的騎兵第五師、韓令昌的騎兵第六師、慕容延釗的步軍第四師、嶽軍候的步軍第五師都駐守在蒲類海、伊州一線,用這麼多的軍隊鎮守兩地自然是不可能的,明眼人很快就明白了,這唐國經過半年的休整後,馬上要對高昌人動手了。
阿斯蘭汗也不是傻子,不過這幾個師一開始就在河西道一帶,雙方雖然簽署了協議,人家在哪裡駐軍自然不會通知你,阿斯蘭汗只得暗中動員,隨時待命,他高昌回鶻不像唐國,地大物博,財大氣粗,維持現有的四五萬人馬就有些吃力了,如果將潛在的兵員全部變成常備軍,他高昌汗國絕對吃不消。
話說到六月份的時候,唐國盡有云中、河套、隴右、河西、河湟之地,轄下的人口已近三百萬,目前維持了近十二萬的野戰軍,加上地方守軍,將近二十萬,也算的上窮兵黷武了,不過以唐國目前的財力來說還吃得消。
鑑於唐軍大部分兵力都佈置在沙州、伊州一帶,阿斯蘭汗又悄悄動員了一萬騎,分散駐紮在高昌、交河、天上三座城池,這就不為李晟基所知曉了。
令阿斯蘭想不到的是,從六月十五日開始,李晟基已經將駐紮在瓜沙一帶的大部分駐軍利用夜間調到了蒲類海附近,到六月底的時候,除了伊州附近還駐紮著契必信的第五師,整個河西地帶就剩下地方守軍了。
用契必信鎮守伊州而不是韓令昌,李晟基自然有他的考慮,韓令昌的第六師大多數騎兵都是河西一帶各族的,包括吐蕃人、霫部、肅州胡人以及原曹元忠的騎兵,雖然經過了半年的整訓,不過讓這些人守伊州,李晟基實在是有些不放心,不過參與進攻就不同了。
七月一日,五個師五萬大軍趁著夜色從蒲類海出發了,目標就是阿斯蘭!
跟隨李晟基同行的還有扎多的三千陌刀兵、潘美的兩千七峰都。
韓令昌的一萬人,除了他以前的屬珊軍以及曹元忠的兩千漢軍騎都是騎兵板甲、戰馬半身鐵甲外,其餘的七千騎都是輕騎,騎士、戰馬都是皮甲,第六師作為先鋒在熟知路徑的李肇興的長子李興業的帶領下先出發了。
他們的目標是原輪臺州都督府所在,如今已被阿斯蘭廢棄當做牧場的地方,只要佔領了此地,阿斯蘭透過天山上的達坂關退入高昌的路就被堵死了,被圍後不是竄入輪臺縣城,便是向北竄入沙陀磧。
翻越天山回到高昌?作為騎兵完全沒有可能,少量步軍勉強能夠做到。
當然了,李晟基也沒將全部希望放在韓令昌身上,一萬騎的規模太大了,縱然是夜間行軍,白天掩藏行跡,被敵軍發現的機率還是很大,所以他準備了第二手。
潘美的兩千七峰都沿著
《漠唐千秋》 第二百四十五章 協議就是用來撕毀的(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