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部分 (第1/4頁)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庖宓摹!�

其二,重視對禪宗哲學象徵的主要文字的研究。禪宗哲學,以解構為主,用的是“減法”,透過對思維定勢的消解,對情塵意垢的遣除,以徹見真如本心。然而,當作者“漫步禪林,透越銀山鐵壁般的公案,欣賞新奇瑰美的意象,涵詠睿智靈動的禪詩,卻驚奇地發現,構成禪宗哲學內涵的公案、頌古、意象,在電光石火中閃爍著理性深沉,在睿智險峭中流宕著通脫圓潤,體現了哲思與詩情水乳交融的審美最高境界”。根據對禪宗哲學象徵重要文字的分析,作者認為,無意於“建構”的禪宗,透過一系列的哲學象徵,實實在在地“建構”起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禪宗在表達“不可說”的本心時,採取的不是定勢語言,而是詩意的象徵,由此形成禪宗表徵本心的特殊的“能指”。從破譯詩學意象入手來闡釋禪宗哲學象徵內蘊,也是研究禪宗哲學的一種方法。

三、嘗試建立較為完整的闡釋體系

禪學三書中,對研究物件的融入式體證,與適應研究物件的闡釋體系是並行不悖的。對“本心”、“本來面目”的追尋,是禪宗的終極關懷,也是禪學三書一以貫之的主線。在此基礎上,作者根據對禪宗思想的理解,認為禪宗思想體系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

本心論:揭示本心澄明、覺悟、圓滿、超越的內涵與質性。

迷失論:揭示本心擾動、不覺、缺憾、執著的狀況及緣由。

開悟論:揭示超越分別執著以重現清淨本心的方法與途徑。

境界論:揭示明心見性迴歸本心時的禪悟體驗與精神境界。

其中,關於境界論,作者又認為有四個主要型別:一切現成的現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覺境,涵容互攝的圓融境,隨緣任運的日用境。這是從哲學內蘊的角度對境界論的表述,從詩學象徵的角度對境界論的表述則是:觸目菩提的現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覺境,珠光交映的圓融境,飢餐困眠的日用境。

對禪宗思想體系的每一層面,作者又分別使用三組話語材料來加以闡說:大乘佛教經典話語、禪宗哲學象徵話語、禪宗詩歌境界話語。“本心”、“迷失”、 “開悟”、“境界”基本上囊括了佛教禪宗的要義。對境界論的四個主要型別,作者也以翔實的材料和客觀的分析,說明各自的側重點及其內在的關聯。這樣就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圓融互攝的闡釋話語體系,開放而縝密。

由上可見,吳言生博士的禪學三書,有著較強的開拓性、新創性,獨闢蹊徑,自成一家,是近年禪宗研究著作中令人耳目一新、不可多得的好書。

吳言生博士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宗教學博士後流動站後,甘於淡泊,潛心治學。現在,中華書局出版他的禪學三書,我為他感到由衷的高興。禪學三書的出版,將為研究禪宗思想、哲學、詩歌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預料,持之以恆,鍥而不捨,“咬定青山不放鬆”,吳言生博士一定會以更加厚重的成果,為中國的禪學、詩學研究做出新的貢獻。

2001年4月15日於中國人民大學

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

導言

本書研究的物件是禪宗詩歌。對文人禪詩文人創作的有禪意的詩歌的研究,近二三十年來湧現了相當數量的論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仔細檢點一番之後,筆者發現這些文章中涉及到禪宗詩歌的比較少見,站在禪本義的立場來研究禪詩也比較少見。近百年來大陸地區的禪詩研究論文,大多集中在對文人禪詩的研究上詳本書附錄《近百年禪詩研究論文要目》。專著方面,也出版了若干種研究文人禪詩的著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這類著作同樣是僅在有限的篇幅裡涉及到禪宗詩歌。國內現有的禪詩研究著作,主要研究文人禪詩,而非禪宗詩歌,研究禪宗詩歌的專著迄今尚無一部。這些論著對禪詩文字的選取偏離主幹,對禪詩文字的解讀缺乏理性的省察與悟性的透入,由此形成了禪詩研究重心偏離、研究方法淺易等不足。

當然,這種情形並非是近二三十年來所特有,而是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30年代,鈴木大拙與胡適便分別站在偏重悟性和偏重理性的立場上,進行了一場中外聞名的禪學論爭。鈴木大拙有著極其深厚的宗教熱忱,但片面強調禪宗 “反理性”、“反邏輯”,對禪宗缺乏理性的省察,容易把人引入迷宮,因此在胡適等人看來,鈴木大拙的相關著作,為禪宗研究徒增一層不必要的淆亂。胡適具有史學家的冷靜與縝密,對早期禪宗史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在鈴木大拙等人看來,胡適僅僅是鑽入了考據

《禪宗 詩詞》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