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0部分 (第1/4頁)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顯現,一切現成,不假他覓。參禪者應處處提撕,時時悟道;同時,面對五光十色的現象界,要保持心靈的寧靜,存在而超越。楊岐示眾雲:“幾度黑風翻大海,未曾聞道釣舟傾。” 即是當處解脫的生動寫照。楊岐曾徵引禪偈:“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續古》卷3《楊岐會》主旨也在於強化隨處解脫。離開現實情境而他求,就是悖離精神故園。迴轉向外尋覓之心,即能歸家穩坐。此種宗風,形成了楊岐宗立處皆真、觸目菩提的詩禪感悟特質。

1.一切現成,不須他覓

楊岐偈雲:“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俱不識。” 《續古》卷3《楊岐會》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宇宙萬物,無一不是佛性的顯現。而世人沉迷物慾,卻視而不見,以致於當面蹉過。楊岐說法,標舉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同上。 “法位”,謂萬有本體所在位置。真如本體湛然,絕對不妄,為諸法安住之位。大慧開示學人引僧肇“諸法不異者,豈曰續鳧截鶴,夷嶽盈壑,然後為無異者哉”,以及雲門“長者天然長,短者天然短”之語,以印證“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大慧錄》卷4。 是法住法位,就是萬物以其本來面目存在於天地宇宙之間,一切現成,不假造作。因此,楊岐示眾說:“春雨普潤,一滴滴不落別處”,“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殿對三門,僧堂對廚庫。若也會得,擔取缽盂拄杖,一任橫行天下”《續古》卷3《楊岐會》。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衲僧得一且作麼生?”良久雲:“缽盂口向天。”同上“缽盂口向天”,即是“是法住法位”,本來現成,不容擬議。守端頌雲:

缽盂向天底時節,十方世界一團鐵。少林面壁謾多年,衲僧眼裡重添屑。 《頌古》卷39白雲端頌

從“是法住法位”的角度出發,守端對達摩面壁的意義提出懷疑。守端上堂,沉默良久,說“口只堪吃飯”。“口只堪吃飯”,即是“缽盂口向天”。禪林頌此公案雲:“白雲舉古,直是稀奇,口堪吃飯少人知。諸禪老,莫遲疑,一飽自然忘百飢!”《頌古》卷39遁庵演頌因為一切現成,所以連達摩面壁這樣的祖師高風,在楊岐宗看來,也成了“西天人不會唐言,獨坐少林痴面壁” 《密庵語錄》的畫蛇添足。仁勇示眾謂:“釋迦老子四十九年說法,不曾道著一字;優波鞠多丈室盈籌,不曾度得一人;達摩不居少室,六祖不住曹溪。誰是後昆,誰為先覺?既然如是,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拍膝顧示大眾說: “且喜天下太平。”《五燈》卷19《仁勇》將佛教史上明白確鑿的事實全面推翻,是站在迷悟不二、本來現成之立場而作的斷言。虛堂頌此公案雲:

煙暖土膏農事動,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無際,野草閒花次第生。 《虛堂錄》卷5

此詩勾畫出一幅生活氣息極為濃郁的早春耕作圖,暈染出“天下太平”的環境氛圍象徵心國太平的內證狀態,於靜謐安寧中,洋溢著活潑的生機,瀰漫著泥土的芬香,流露了詩人對生命的熱愛與喜悅,而沒有纖毫的機心雜念。與虛堂此偈相映成趣的是大慧偈:

正月十四十五,雙徑椎鑼打鼓。要識祖意西來,看取村歌社舞!《大慧錄》卷2

鄉村野趣,觸目菩提。質樸的農家生活,也就是喜悅的禪悟境界,農家樂即是佛家樂。天童頌:“太平治業無象,野老家風至淳。只管村歌社舞,那知舜德堯仁。”與此異曲同工《從容錄》第5則。

在一切現成的境界裡,容不得任何知性的存在:“聞聲悟道,落二落三。見色明心,錯七錯八。生機一路,猶在半途。且道透金剛圈、吞慄棘蓬底是甚麼人?披蓑側立千峰外,引水澆蔬五老前。”《五燈》卷20《德光》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也就是一切現成、觸目菩提式的感悟,它們之所以“落二落三”、 “錯七錯八”,是因為在“觸目”之際有了知性的介入,在知性的影響下去尋覓菩提,偏離了一切現成的原則。真正的一切現成,是披蓑側立、引水澆蔬般的平易舉動,只有透過金剛圈、吞過慄棘蓬的人才能做到。沒有經歷過求道的艱辛,就不可能蕩盡知性的塵埃,享受禪悅的法喜。

正因為一切現成,楊岐警醒學人,欲會菩提,當下即是,不可捨近求遠,離開當下的現境,而另覓菩提:“萬法本閒,唯人自鬧。”《續古》卷3《楊岐會》。《五燈》卷2《慧忠》:“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雲淡宮,出沒太虛之中。萬法本閒,而人自鬧。”卷12《慕?》:“白雲澹宮,水注滄溟。萬法本閒,復有何

《禪宗 詩詞》 第3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