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二十六章 春(四) (第1/2頁)

午後方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各位叔伯,兄長,我先說一件事,有一名話叫兔子不吃窩邊草。但我看到你們都窩在家門口了,可是黃蟮數量是有限的,今年收穫多,往後去收穫就越來越少了。或者說明年我去更遠的水田裡張黃蟮,但這個方法簡單,頂多到後年,周邊各村子就有人學習了。到時候怎麼辦?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從現在起,將家門口的田保留下來,向遠處發展,在鄰近我們生產隊耕地附近李潭村、甘村、蔣村、孫村、呂村、翟村、陳村田裡張黃蟮,甚至用船渡過大溝,到大溝對面的鄭村田裡張黃蟮。”李默說道。

塘灣村的銀保說:“小默子,你的是有道理,可現在的問題不是上哪裡張黃蟮,而是黃蟮賣得賤,賣得賤事小,還賣不掉。”

“這問題也不大,不過各位必須要聽我的。”

“那你說一說,”李強說完,卻笑了起來,這場景太過搞怪,一群青年與大人們,居然聽著一個小孩子在指揮著,在出謀劃策著。

難怪那些古書上說那些天才,從小就不同,看來是真的呀。

“其實很簡單,選出一兩個人,帶著大夥所捉來的的黃蟮到城裡賣去。”

“這個……”懂的人聽到這一句,都有些遲疑。

“人民日報聽過沒有?”

這年頭,人民日報的威名比後世還要大。

即便不識字的人,也隱隱聽說了這份報紙。

“我給大家讀一篇人民日報上的新聞。”李默將那份報紙拿了出來,讀那篇萬元戶的新聞報道。

“一萬元哪。”

所有人一起被這個數字震蒙掉了。

打一個比喻,將塘灣老生產隊四個村莊三十來戶百姓家中所有的人民幣、糧票、布票、債券集中起來,總價值也沒有一萬元。

有人不相信。

“老姨,麻煩你再給大家讀一遍。”李默將報紙遞到了李強手中。

李強也重新讀了一遍,一字不差。

“還是真的呀。”

一起議論了。

一萬元得養多少頭豬?那麼自己養上兩三頭豬,幾十只雞沒有問題吧?

再加上張黃蟮的所得,馬上日子就變好了,全部在心中打起了小算盤。

怎麼說呢,沒有李默推動,馬上日子也漸漸變好了。就像李家去年總家產不過一百幾十塊錢,但到了87年,將房屋等固定資產與現金加在一起,也差不多就有一萬元。

不過後來的日子,是現在老百姓不敢想象的。

李強也在心中合計著,自己可是生產隊長,要不要站出來主動帶領著大夥養豬養雞。但又被他否定了。

政策再放開一點,自己這麼做,有可能因為政績到大隊當幹部了。

但政策一緊,自己則會悲催。這個賭,不划算。

李莊的李大友說:“養豬與販賣性質是兩樣的吧?”

這個人做事不是太光明磊落,但李默志向也不是在李莊,儘量控制著家人不要與村子裡的人發生嚴重衝突就是了,否則父母會很吃虧的。

“阿姨,說得對,公開販買販賣肯定有些不大妥當。但可以掛著生產隊的名義,家家戶戶簽名,按上手印,這是生產隊的勞動所得,那就不是販買販賣了,也就沒有關係了。”

“這是一個好辦法。”

大夥紛紛說道。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但關了己,性質則不同。

李默擺手,讓大家停止說話,道:“各位,不過我還要申明幾件事。不管是誰來主持這個販運,不能說販運兩個字,而是用互助組的名義,大家必須按上手印。另外,若是賠本了,大家不要嘲笑,賺錢了,大家也不要眼紅。”

“這是當然。”

“各位,不是當然了,這確實是互相幫助。還有,販運的人,比如李強老姨來販運,只允許收購本老生產隊四個村莊的黃蟮、黑魚與甲魚,或者其他農產品水產品,外村莊的一律不準收購,那怕未來政策放得更寬,實行了包產到戶。”

包產到戶的什麼,大家根本就沒有當真,不過有人還是弄不懂,六斤問:“為什麼?”

“六斤大哥,你酒量多少?”

“六七兩吧。”

“好,這個六七兩就是你的紅線,過了你就會醉了。收購本生產隊的水產品,數量不大,不會觸犯政策的紅線。又是互助的,性質也不同。但跨了本生產隊,數量大,也變成了為賺錢為主的販運,同樣變了性質。你說,會不會有不好的後果

《回檔一九七八 第501章》 第二十六章 春(四)(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