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2部分 (第1/4頁)

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及。火用木炭、蘆葦為佳若發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熬,下消黃

再煎,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

——校點本第一冊,第56 頁

這裡強調煎藥須分“緊火”、“慢火”、“急煎”、“再煎”,不可“太

過”、“不及”,都是用模糊的語言作量的規定,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取火

煎藥最好用木炭、蘆葦、枯竹,它關係到火候與藥物質量的關係。因為這類

燃料火力不猛,易於控制文武火候。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

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觀夫茶

味之美惡,飯味之甘餲,皆繫於水火烹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藥須用

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火用

陳蘆、枯竹,取其不強,不損藥力也。”(校點本第一冊,第419 頁)由烹

飪之得失,決定茶飯之美惡,類此而知“先武后文”煎製得法,藥方有效:

“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足見火候同藥效之間存在量同質的相互關係。

用陳蘆、枯竹取火,之所以不損藥力,正是利用其武火、文火易於控制調節。

取火物的質量,影響火力和藥物的質量,如此論述,飽含樸素辯證法的質量

觀。

李時珍在論述處方配藥、因人施藥、焙制方藥問題時,處處考慮到量和

質的辯證關係,堅持質與量辯證統一的分析方法,對傳統哲學中質量相互轉

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作了生動地運用與發揮。

五、執常御變的常變統一思想

“常”和”變”是李時珍經常運用的哲學範疇。中國哲學史上,“常”,

反映事物的常規性,即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變”,反映事物的變動性,

即事物發展的特殊表現。李時珍不管論病、論藥,經常考慮一般的、普通的

原則,在特殊條件下如何具體運用。堅持辯證的思維方法,反對不知權變的

形而上學。

李時珍告誡人們,隨著社會的進化,人們的生活環境,醫藥衛生條件多

有不同,醫學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藥物也古今多異,絕不可以一般原理

原則,硬套千變萬化的病變,用一種藥方普治百病;患者或生豪富之家,或

生貧賤之家,雖同病亦須異治;人們的臟腑總有偏勝,就病施藥不可一概而

論。醫家的醫術高明與否,全看能否執“常”以應“變”。

就藥物而言,五味四氣是固定不變的,但不同藥物相反相成,千變萬化,

未可執一;同一藥物,有人用之如神,有人用之無效。常中有變,變中有常,

藥理奧妙,運於一心。患者虛實有別,用藥亦當有異。藥物歸經各遵其常,

但可隨配伍不同而改變其歸經,此又常中有變。醫家若不精通“常”與“變”

的辯證關係,猶如盲人騎瞎馬。李時珍論醫、論藥,常能醫藥結合,知其常

而窺其變,從偶然中發現必然,掌握必然以駕馭偶然,真所謂常談中見妙理,

死法中知活法。格物以窮理,通權而達變,後之名醫國手無不為之折服。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一逆一從,或正或反,這就有常有變。正治,

逆病證用藥,是常;反治,從病症用藥,是變。所以李時珍說:“雖然歲有

四時,病有四時,或春得秋病,或夏得冬病,神而明之,機而行之,變通權

宜,又不可泥一也。”(《四時用藥例》校點本第一冊,第74 頁)主張堅持

辯證的常變觀,克服“泥一”的形而上學思想方法。

同一病證的患者,年齡有少、壯、老之別,血氣有盛、衰之分,對證投

藥當區別對待。李時珍引用張仲景的思想予以闡述道:

凡人少、長、老,其血氣有盛、壯、衰三等。故歧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少

火生氣,壯火散氣,況衰火乎?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日服餌之藥, 於壯,老二時皆須別處,

決不可忽。

——校點本第一冊,第52 頁

《李時珍耳鳴秘方》 第2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