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頁)
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實現社會變革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自上而下的改良,19世紀末康有為等人拉著光緒走上改良之路,另一則是暴力革命。前者,在紫禁城艱難實施,成效甚微,後者則在紫禁城外悄悄醞釀。
對中國的外憂內患,慈禧曾言:〃寧與洋人,不與家奴〃。中國的皇權政治概括而言即是〃家天下〃,那握皇權的難免顧著己家,忘了國家,把禍起蕭牆當作心腹大患,把外敵來襲當作肘腋之危。而清末年間,外敵的襲擊已不僅僅是〃想蹭中國一點便宜〃,正如康有為在給光緒的文中所說:〃比者日謀高明,而伺吉林於東;英啟藏衛,而窺川滇於西;俄築鐵路於北,而迫盛京;法煽亂民於南,以取滇粵。〃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上,都未曾面對過如此可怕的〃外患〃。
土地被割走,國民被蹂躪,殘酷的現實逐漸讓中國人意識到,〃外患〃亦可亡國。而治國者,當時的清廷實權人物慈禧則似乎並沒有多大的抗外決心,中國人也終是明白,愛國和忠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當君成為亡國的助推器時,〃匹夫〃就有責任推翻這個君。君具體來看是指皇帝,抽象而言則指皇權政治。
中國有句成語,鞭長莫及。在皇權熠熠的紫禁城,康有為等人尋思著變法。而在遠離紫禁城的香港,一個叫孫逸仙的人正想著革命。
香港環士丹頓街有個乾亨行商行,表面上看和一般商行並無不同,實際上卻是反清團體興中會的所在之地。乾亨取自《易經》,乾乃易卦中的第一卦,乃〃天〃之意。亨則是通順的意思。乾亨合在一起,即是指〃順天應人,通通達達〃。
孫逸仙就是興中會的建立者之一。他也曾將振興中華的希望寄託在朝廷身上,1894年,他曾上書李鴻章大談改革之事。這份上書還在1894年10月被登在了《萬國公報》上。但是,李鴻章卻沒有把孫逸仙的話放在心上。孫逸仙有感報國無門,就離開中國,去了檀香山。並在那裡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華僑,組建了興中會。
興中會是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興中會成立後,孫逸仙回到香港找到一班老朋友壯大興中會。
孫逸仙出生在1866年11月,他的家庭並不富裕,十歲時才得以到私塾讀書。和那個時代的很多學童一樣,他反覆記誦的也無外乎《三字經》、《千字文》、《古文評註》,而又和很多懵懂幼童不同,孫逸仙在讀書時很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常問得老師懊惱不堪。
孫逸仙的哥哥孫眉在1871年的時候去了美國,他從一名小工做起,憑藉著勤奮才智,到了1878年就已經家財萬貫。孫眉把孫逸仙接到美國,想給他更好的生活,見孫逸仙好讀書而不喜經商,孫眉就資助孫逸仙去學習。
孫逸仙出生的時候,清政府正帶著〃施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大搞洋務運動,學洋技、造洋船、譯洋書。就在孫逸仙赴美的前幾年,支援洋務運動的幾位大臣已經向美國送去了一批小留學生,李鴻章還是這幾位大臣之一。由清政府派去的這些留美幼童,多成了〃技術人才〃,他們中有鐵路工程是詹天佑,有在甲午戰爭中犧牲的鄧世昌……這些赴美的小留學生多印證了洋務運動的興衰過程。
BOOK。←紅←橋書←吧←
第27節:三 非革命不足以中興(2)
洋務運動最終沒能挽救病入膏肓的清政府。儘管李鴻章、曾國藩等當朝權臣力挺洋務運動,可在保守勢力強大的中國,洋務運動進展得曲曲折折。清政府有專門的機構……留學事務局負責管理年輕的留美學生,而這一機構的負責人卻未必是洋務運動的支持者。大臣吳子登在接手留學事務局後,一再向清政府發回詆譭留美學生的摺子,說這些學生儒書讀得少,德性不堅固,很容易浸染上流弊甚多的外洋風俗。吳子登發現,那些自幼赴美讀書的學生竟然敢直視他這朝廷要員的眼睛,這簡直讓他無法接受。
與此同時,清政府本想讓這些赴美學子在讀完高中後繼續在美國大學深造,可美國方面卻由於排華政策甚囂塵上,拒絕了清政府的要求。考慮到大清那些西式機構,比如輪船招商局也需要大量浸染過洋墨水的人才,1881年這些留美學生被召回了。
在召回這些學生的奏摺裡,有這樣的語句〃外洋之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澆風早已習染,已失該局之初心〃。
李鴻章等洋務派大臣希望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年輕人能如強心針一樣,激起大清朝的活力。但無論是〃師夷長技已制夷〃還是後來的〃中學為體,
《最後的皇朝讀後感》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