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邊際效應—第一個饅頭和第三個的差別
“邊際效應”,有時又稱為“邊際貢獻”,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當增加的投入超過某一水平之後,新增的每一單位投入換來的產出量會下降。
消費者在逐次增加一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雖然帶來的總效用仍然是增加的)。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以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為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一如霍曼斯所說:“某人在近期內重複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麼,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就像是給非常飢餓的人吃麵包,在吃第一個的時候感覺非常幸福,接著給他吃第二個、第三個……直到吃完第五個的時候他已經撐得不行了。如果我們還繼續讓他吃,相信他會一點幸福的感覺都沒有了,甚至會心生厭惡。就是這個原因。這也是邊際效應最典型的案例。
瞭解邊際效應的概念,你就可以嘗試在實際生活中去運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層,要給員工漲工資,第一次漲薪,員工非常激動,大大增加了工作熱情;第二次漲薪,很激動,增加了一些工作熱情;第三次漲薪有點激動,可能增加工作熱情;第四次……直至漲薪已經帶來不了任何效果。
如果想避免這種情況,每次漲薪都想達到和第一次漲薪相同的效果,可能就要一次比一次翻倍……或者使用其他激勵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參加職業發展培訓,第三次可以對其在職位上進行提升,雖然花費可能相當,但由於手段不同,往往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也給了經營者另一些啟示,消費者購買物品是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超高。根據效用理論,企業在決定生產什麼時,首先要考慮商品能給消費者帶來多大效用。
企業要使自己生產出的產品能賣出去,而且能賣高價,就要分析消費者的心理,能滿足消費者的偏好。滿足了消費者的偏好也就是滿足了消費者感覺到的效用。一個企業要成功,不僅要了解當前的消費時尚,還要善於發現未來的消費時尚。這樣才能從消費時尚中瞭解到消費者的偏好及變動,並及時開發出能滿足這種偏好的產品。
消費者連續消費一種產品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如果企業連續只生產一種產品,它帶給消費者的邊際效用就在遞減,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就低了。 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在經濟領域的產品多樣化理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企業的產品不斷創造出多樣化的產品,即使是同類產品,只要不相同,就不會引起邊際效用遞減。例如,同是膝上型電腦也可以根據消費者買電腦的不同需求做成不同型號,有的消費者買電腦是為了玩遊戲且追求時尚,就可以對這類消費者側重記憶體、顯示卡和外觀;有的消費者是為了可移動性強,那麼就要為這類使用者節約重量。這樣同是膝上型電腦就成為了不同產品,就不會引起邊際效用遞減。如果是完全相同,則會引起邊際效用遞減,消費者購買就會下降較快。因此,我們在瞭解邊際效應之後,就可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運用它。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機會成本—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在經濟學中,我們把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失去的東西稱為機會成本。選擇魚就必須放棄熊掌,放棄的熊掌就是得到魚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常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選擇行為都存在著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因選擇行為而產生的成本,也稱為選擇成本。可見,機會成本決定著人們某種選擇的方向。
機會成本廣泛存在於任何個人、企業、政府的決策過程之中。在運用機會成本進行決策選擇時,應該堅持機會成本最小的原則,以實現經濟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人們較少考慮機會成本,事實上,僅有投入產出分析是不夠的。比如,一塊耕地種植小麥的投資是5000元,收入是8000元,從投入產出角度分析,淨收益3000元,該投資是可行的。但如果這塊地被用於另一項投資,可得淨收益4000元,那麼用機會成本標準分析,種小麥的土地利用是無效的,因為這種投資使這塊土地資源淨損失了1000元,損失就是資源配置的損失。在經濟活動中,對每一種資源的使用,都應該選擇最有效
《經濟學初學者》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