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3章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 (第1/2頁)

青燈不歸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ur,蒙古語意為“鐵鍋”),是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也是蒙古帝國的第十五位大汗,他的統治時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階段。以下是對他的詳細介紹:

一、生平與即位

生卒年月:1320年 5月25日(農曆四月十七日)-1370年5月23日(農曆四月二十八日),享年51歲。

身份背景:他是元明宗和世?的長子,元寧宗長兄,生母是邁來迪。

即位 過程:妥懽帖睦爾少年時因皇室爭權被流放到高麗大青島(今朝鮮大青島)和廣西靜江(今廣西桂林市)。在元文宗和元寧宗相繼駕崩後,被文宗皇后卜答失裡下令迎回,於至順四年六月八日(1333年7月19日)即位於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二 、政治生涯

初期隱忍:即位初期,妥懽帖睦爾隱忍於朝,透過假借臣手,先滅燕帖木兒派系,再扳倒權相伯顏,最終收攏權利而親政。

至正新政:至正元年(1341年),妥懽帖睦爾親政後,勤於政事,開啟一系列改革,包括恢復科舉、崇儒重道、頒行法典、加強廉政、解決饑荒等,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然而,這些改革舉措未能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矛盾和問題。

政治衰敗: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此後,妥懽帖睦爾逐漸消沉,政事倦怠,痴迷聲色,聽任佞臣上位,再加上與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內鬥,以及元廷依靠的地主武裝內鬥不受控,錯失了平叛南方起義軍的時機。

三、結局與影響

出逃與去世: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北上,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他隨後北逃至應昌(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並於至正三十年四月二十八(1370年5月23日)駕崩。

廟號與諡號:妥懽帖睦爾廟號惠宗,蒙古汗號“烏哈篤汗”,明太祖為其上諡號為“順帝”。

四、個人特點與評價

個人特點:妥懽帖睦爾在即位初期有勵精圖治之心,但後期逐漸消沉,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

歷史評價:他雖有中興之志,但面對元朝末年的重重危機,終究迴天乏力,身負千古罵名。他的統治時期也是元朝由盛轉衰、最終滅亡的關鍵時期。

綜上所述,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是元朝歷史上一位具有複雜性和矛盾性的皇帝。他的政治生涯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他的個人特點既有勵精圖治的一面,也有荒淫無度的一面。他的統治時期見證了元朝的興衰更替和歷史的滄桑鉅變。

妥懽帖睦爾(即元順帝)選擇出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內部矛盾與混亂

皇位繼承問題:元朝長期未能解決的“皇位繼承”問題,導致內部相互傾軋,各自為政。這種內部紛爭削弱了元朝的統治力量,使得元順帝在面對外部威脅時難以有效應對。

宮廷鬥爭:元順帝與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之間存在深刻的矛盾,兩人分別倚靠不同的勢力進行鬥爭,這進一步加劇了元朝內部的混亂。

權臣干政:在元順帝統治時期,權臣如哈麻、樸不花、搠思監等人弄權,使得元朝朝廷烏煙瘴氣,元順帝本人也深受其害,難以有效治理國家。

二、軍事壓力

明軍北伐:1367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志在消滅元朝政權。隨著明軍的逼近,元朝在北方的統治逐漸陷入困境。

軍隊潰散:原本對起義軍鎮壓十分有效的丞相脫脫,在小人的構陷下被元順帝拿掉兵權,甚至被迫害致死。他手裡的百萬大軍也潰散而去,無人領導,這使得元朝在面對明軍時更加無力抵抗。

三、個人因素

缺乏抵抗勇氣:元順帝本人缺乏抵抗明軍的勇氣,他擔心如果固守京師,可能會重蹈宋徽宗、宋欽宗的覆轍,被明軍俘虜。因此,他選擇了出逃這一較為穩妥的做法。

未雨綢繆的逃跑計劃:元順帝在明軍逼近之前就已經開始準備逃跑事宜,他妥善地安排了逃跑路線和後宮妃嬪、宗室成員的撤離工作。這種未雨綢繆的做法使得他能夠在關鍵時刻順利出逃。

綜上所述,元順帝選擇出逃的原因主要是內部矛盾與混亂、軍事壓力以及個人因素的綜合作用。在面臨明軍的強大攻勢和內部紛爭的困境時,他選擇了放棄京

《華夏曆史表》 第13章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