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9部分 (第1/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人取得或借入的新資本,以前一定是存在這國家中,並且與其他資本同樣用以維持生產性勞動。一旦轉入國家債權者手中時,雖然從某一方面來看,對這些債權者是新資本,但對該國家並不是新資本,那不過是由某種用途抽去轉作其他用途的資本罷了。所以,就他們私人說,其貸與政府的資本,雖有所取償,但就整個國家說,卻無所取償。如果他們不把這資本貸與政府,那國家用以維持生產性勞動的資本或年生產物,就有兩份而不只一份了。

當政府為開支政費,以當年未用作擔保的賦稅籌措收入時,人民收入的一定部分,只不過是從維持某種非生產性勞動,移來維持他種非生產性勞動罷了。人民用以付稅的款項中,若干部分無疑是能由他們儲蓄起來成為資本,用以維持生產性勞動。但其大部分大概是消費掉,用來維持非生產性勞動。不過,國家費用在這麼開銷的場合,無疑會多少成為新資本進一步蓄積的阻礙,但不一定會破壞現存的資本。

當國家費用由舉債開支時,該國既有資本的一部分,必逐年受到破壞;從來用以維持生產性勞動的若干部分年生產物,必會被轉用來維持非生產性勞動。不過,在這種場合所徵的賦稅,較在前一場合為輕,所以,人民個人收入上的負擔較少,而人民節約收入一部分以積成資本的能力,亦因此減損較少。和以本年度稅收開支本年度費用的方法比較,舉債方法,如果在較大程度上破壞舊的資本,也在較小程度上妨害新資本的獲得或蓄積。在舉債制度下,社會一般資本時時由政府濫費所意起的損失,是更容易由人民的節約與勤勞得到彌補的。

不過,只在戰爭繼續的期間內,舉債制度才優於其他制度。要是戰費總能從當年所徵的收入來開支,那末,那非常收入所由而來的賦稅,將不會繼續到那一年以上。與舉債制度比較,人民在這種制度下的蓄積能力,在戰時雖較小,在平時則較大。戰爭不一定會惹起舊資本的破壞,和平則必會促成更多新資本的蓄積。在這種制度下,一般地說,戰爭總是比較很快就結束,比較不致於隨便從事的。在戰爭繼續期中,人民因困於戰爭的負擔,不久便會對戰爭發生厭倦;政府為要迎合人民的意向,必會適可而止,不敢故事延長。戰役之興,繁重而不可避免的負擔,是可以前知的,設無真實或確定的利益可圖,人民當不肯借然主戰。因此,人民蓄積能力不免多少受到損害的時期,是比較不常見到的,即使有那個時期,也是不會繼續長久的。反之,蓄積能力強大的時期,要比在借債制度下長久得多。

況且,債務一經增加,則由於增加的賦稅,即在平時,其損害人民蓄積能力的程度,亦往往與上述徵稅制度在戰時損害這種能力的程度不相上下。現在英國平時收入,每年達一千萬鎊以上。假若各種賦稅都不曾用作擔保,而且都管理得宜,那怕從事最激烈戰爭,亦無須借一個先令的新債即可夠用。現在英國既已採用了有害的舉債制度,所以居民個人收入在平時所受負擔,居民蓄積能力在平時所受損害,竟與在最糜費的戰爭期間一般無二了。

有人說,支付公債利息,有如右手支給左手。所有貨幣,都未流出國外,那不過把一國居民某階級的收入一部分,轉移到其他階級罷了,國家不會因此比從前更窮一文。這辯解,全是基於重商學說的詭辯;著者對此學說已經加以詳細的討論,似乎無須再在這裡贅述。此外,主張此說者認為,全部公債都是募自國人,此絕非事實;我國公債就有很大一部分是荷蘭人及其他外國人的投資。即使全部公債沒有外國人投資,也減少不了公債的弊害。

土地及資本,是私人和公家一切收入的兩個源泉。資本不論是用在農業上、製造業上或商業上,都是支付生產性勞動的工資。這兩個收入源泉的支配,屬於不同的兩群人民,即土地所有者和資本所有者或使用者。

土地所有者為了自身收入,必須修理或建築其佃戶的房屋,營造和維持其田莊的必要溝渠和圍牆,從事其他應由地主舉辦或經營的種種改良,使其所有土地能保持良好的狀態。但如果土地稅繁多,以致地主收入大減;各種生活必需品稅、便利品稅繁多,以致該收入的真實價值大減,那地主就會弄得沒有能力進行或維持這種種要花很多費用的改良。地主不能盡他的本分,租地人就也完全無能力盡他的本分。總之,地主的困難愈增加,該國的農業就必然要愈趨於荒廢。

如果各種生活必需品和生活便利品的稅的徵收,使資本所有者及使用者,覺得他們資本所得的收入,在某特定國家,不能購得同額收入在其他國家所能購得那麼多的必需品和便利

《國富論的作者》 第9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