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章 智慧城市生活之科學之路的跋涉 (第1/2頁)

山野漫遊者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海洋科考實驗室分為海洋地質環境科考實驗室、海洋結核體及海底沉積物科考實驗室、海洋生物科考實驗室(包括海洋植物和海洋動物)和海洋洋流和海流科考實驗室等。

潛龍一進入所在的智慧海洋科學考察實驗工作室,便立刻進入到忘我的工作狀態之中,因為他深知:國家的發展和富強、國家的強大和安全,就是要依靠全體華夏子孫同心同德奮發努力地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好好地做好每一天。尤其是科研工作,更要有一份耐心和定力,要敢思敢想埋頭實踐,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富裕,科研工作者的責任更為重要,擔子也很沉,自己身為國家海洋開發科探研究隊伍中的一員理應加倍努力。

他廢寢忘食地在實驗工作室裡長時間地進行著海洋科研物件的所有檢測資料的分析和歸類,細分到研究物件每一處身體結構以及其精細多維立體圖,並逐一細化分解到微觀世界裡的超奈米級,科學探索來不得半點馬馬虎虎,必須要做到細緻無微纖毫不差。

潛龍深知自己的責任十分重大,為了國家的發展強大;為了實現國家打造海洋經濟強國以及海洋科技強國的夢想,他反反覆覆一次次地進行著繁瑣複雜的各種不同生物所屬特徵特性的微觀世界的資料結構分析量化工作。

中國人對海洋的認知歷史非常悠久,諸如始書於先秦戰國初年時代的《山海經》中\"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就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遠古時期人們對海洋的認知,以及渴望征服和利用海洋的美好願望。

中國人離開陸地走向海洋的歷史也很悠久,在十五世紀的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1402年~1424年)就曾經派宮庭宦官鄭和率領大型船隊七次下西洋(即現在的南海以西),創造了人類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

鄭和下西洋最精彩最壯觀最偉大的出海遠航是在明宣宗朱瞻在位的宣德六年到宣德八年(1431年~1433年)期間的第七次出航,共出動了船艦62艘,共載人人。其中最大的船長150米、寬60米、舵杆長11米、長12帆,可以容納千餘人。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從船隊的規模、裝備、技術及遠航能力上,都遠遠超過哥倫布和麥哲倫所率領的航海船隊。

中國人是勤勞而聰慧的,中國人制造船槳的歷史也最早最古老~~

至少在七千年以前,古人就發明了木槳、筏及獨木舟。在春秋時期的吳國能設計製造五種船;戰國時已經能夠製造兩層甲板的樓船;在漢代時不僅出現了三四層以至十層的樓船,具備不同功能的戰船,而且還發明瞭可以往返撥水的櫓、掌握航行方向的舵、利用風力推動船隻前進的布帆,這些為唐宋以後的造船技術走向鼎盛創造了條件。到了南宋年間,已經能夠製造長100多米、寬10多米,承載1000多人的大船和採用″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屋″的綜合型新式槳船。這是當時世界上所沒有的。

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運航行技術非常讓世人仰望~~

中國很早就採用多桅、多帆技術,能充分利用風力,船體吃水淺,受到的阻力小,速度快,並且還掌握了″逆風行船″走″之″字形航線的技術。唐代船工已經用桐油石灰彌縫,使船體不易滲水。宋元時期又採用了水密隔艙技術,使各艙嚴密分隔,即使有一艙兩艙漏水,也不至於全船沉沒,這項技術西方國家到十八世紀才掌握。

中國木船船型有近千種,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地理環境和運輸要求來選用。十三世紀時,又改進了船帆形狀,使它能承受較大的風力,並便於調整角度和麵積,可以利用各種風向航行。而西方國家的帆船直到十六世紀才做到這一點。

漢代時,中國就出現了船尾舵,比西方國家要早近四百年。

在宋代,中國在航海中就使用了指南針,比西方國家要早兩個世紀。以後又發明了正舵、副舵、三副舵等多種形式的舵,可以適應各種船隻航行的需要。

中國人就是透過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地百折不撓地用勤勞努力和聰明智慧去認識著世界認識著海洋,探索發現著一個個未知的世界,並想方設法去創造條件去接觸自然並利用改造著自然,方便和豐富著人類的生活。

潛龍每當在工作疲勞時,他便會閉目養神一會兒,然後再翻翻看看一些有關中國認識海洋和航行歷史的書籍,這些祖先創造的輝煌文明史最增添了他努力工作的信心,鞭策著他靜心潛鑽安心潛研。科研探索之路充滿了艱辛,需要一步步長途跋涉才可以換來越來越多越好的人類文明之光……。

不知不覺地,時間一晃便是傍晚五

《走向深藍歌曲》 第2章 智慧城市生活之科學之路的跋涉(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